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集錦7篇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集錦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國小數學教案7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國小數學教案集錦7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1

課題説明:

本單元的基礎是學生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已經學會用25的乘法口訣口算表內乘法,然後進行教學。本單元的標題為分一分與除法,體現了動手操作與概念思考對於除法意義的重要性。開展分一分活動,可以讓學生由淺入深體會除法意義。因此,在教學分桃子這節課時,我準備充分利用教科書所提供的`情境,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動手操作(如:分一分、擺一擺、填一填、圈一圈、畫一畫等),逐步體會什麼是同樣多、一樣多、平均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練習,體驗平均分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當中實際性的問題,從而加深印象。

課時説明:1課時

 學生情況分析:

本案例適合於二年級學生,由於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教師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如:動手、動口、動腦),這樣更易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但是,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目的性不夠明確,易興奮,這就需要教師作出正確的引導與評價。

教學案例:

1、 在具體的情景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國小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通過動手,進一步感知物體的對稱、平移和旋轉現象。

2. 使學生能更清楚的認識平移與旋轉的現象。

教學重難點:

學生能獨立設計出自己想要圖案。

導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案:

課前動手收集一些圖案。

二、學生自主合作製作:

1.説一説

學生把自己課前收集的圖案拿出來,同桌互相説説自己覺得它美麗的地方在哪裏?然後説説這些圖案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2.找一找

學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筆,把自己所拿的圖案是由哪個圖形平移或旋轉得到的圈出來。

3.畫一畫

老師可以取出一幅圖片,將其中一幅,對摺撕掉,指名生畫出它的軸對稱圖形。

三、檢測達標

1.剪一剪

學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歡的圖形,通過平移或旋轉繪製出一幅圖案。

四、評比結束本課:

學生把自己設計圖案拿出來,先小組比,選出優秀的圖案,然後教師在評比出優秀的圖案三份。

課後反思:

國小數學教案 篇3

一、預期效果

1.應掌握的知識

通過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使學生逐步加深對輕重的體驗與理解,學會一些比較的方法,體會輕重的相對性;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光靠看一看、掂一掂不能準確地比出物體的輕重,從而認識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

2.發展的能力

鼓勵學生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初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應培養的情感

培養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繫。

二、設計要旨

1.課標解讀

初步讓學生感知“輕”、“重”的含義;會用符號表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其中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通過觀察、操作、嘗試體驗“輕”、“重”、“最輕”、“最重”的含義,使學生在實踐中認識知識,在探索中辯析易錯概念;第二個層面是練習,在練習中充分注意到問題的開放和答案的不惟一性,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學重點是學會比較的方法;教學難點是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3.學情認識

學生對比較輕重、高矮、長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對比較活動中的相對性認識不足,本單元就要通過觀察、比較、思考,使學生獲得比較多少、高矮、長短、大小、輕重的相對性的認識。

直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輕重等學生並不困難,但對間接比較兩個事物的大小、多少等等需要通過一定的推理才能獲得,因而是教學中的難點。

4. 經驗介紹

“輕重”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高矮、長短、厚薄等基礎上開展的又一次體驗活動。教科書在安排上體現了三個層次:説一説——掂一掂——稱一稱。 “説一説”這一環節通過兩個小動物玩蹺蹺板,使學生一眼看出誰輕誰重,認識到重量差別大的兩個物體可以通過看得出比較的結果;“掂一掂”這一環節通過淘氣和笑笑動手掂一掂,獲得對輕重的感性體驗,認識到用眼不能看出輕重的情況下可以用手掂一掂;“稱一稱”這一環節,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確當看、掂都難以分辯物體輕重時,可以藉助工具來比較,從而體會到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和精確性。最後通過一組練習來使學生獲得得間接比較輕重的'方法,知道輕重和大小、高矮一樣是相對的,滲透等量代換的思想。

三、實施要領

1、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等

2、教學流程

序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輔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創設情境,初步感知輕重

1.師:星期天到了,小動物們都在公園裏玩耍,它們玩得可高興了,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什麼動物?它們在幹什麼?(出示主題圖)

學生回答後,引導學生觀察: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從這幅圖中,你知道了什麼?(小熊重、小猴輕)你是怎麼知道小熊重,小猴輕的?

師:從這幅圖中你還能看出誰輕誰重?

師小結:小朋友真能幹,通過觀察可以看出誰輕誰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輕和重。

(板書課題 輕 重)

2.你還能説出你身邊的物體誰輕誰重嗎?

學生觀察並回答問題,發現相關數學信息。

生1:大象重、小狗輕;

生2:大象重、小熊輕;

生3:小猴重,小狗輕。

根據低年紙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特徵,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並且由動物世界回到現實生活,體會“輕重”無處不在,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二)、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實踐操作,發展認知

1.掂一掂

(1)讓學生觀察講桌上的一本數學書和一個文具盒,説説數學書和文具盒誰輕誰重?

(2)為什麼同樣的書和文具盒,大家判斷的不一樣呢?有什麼辦法可以證實一下誰説的對呢?請學生上來用手掂一掂,再把你發現的結果告訴大家。

(3)請2~3名同學上台掂一掂。

(1) 教師把文具盒裏的文具取出來,再請2~3名同學掂一掂,説出誰輕誰重?為什麼?

(5)你們想不想掂一掂,看看自己的文具盒和數學書誰輕誰重?與同桌的同學互相説一説,再交換東西掂一掂。

(6)教師小結:文具盒和數學用眼睛看不能準確地判斷誰輕誰重,我們用掂一掂的方法能夠比出誰輕誰重。

(7)小實踐:再選擇桌上的其他東西掂一掂,比一比,與同學交流一下。

2.稱一稱

(1)出示重量接近的一個蘋果和一個梨。

(2)猜一猜:誰輕誰重?

掂一掂:誰輕誰重?

師:不管是猜一猜,還是掂一掂,小朋友的答案都不同,怎麼辦呢?誰又能想出什麼好辦法呢?

(3)小結討論:你們能想出哪些辦法?

(4)出示天平秤。介紹在天平上比較輕重的方法,教師把蘋果和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讓學生觀察,現在你知道蘋果和梨誰輕誰重嗎?

(5)分小組活動。

拿出你們身邊的學習用品,選擇其中的兩樣,先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説説誰輕誰重。

(2) 教師小結:從剛才的比較蘋果和梨誰輕誰重,我們發現要想準確地知道誰輕誰重,稱一稱是最好的辦法。

(7)出示一大塊塑料泡沫和一小塊鐵。

先説一説:誰輕誰重?為什麼?

再掂一掂、稱一稱。

明確:比較輕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一定重、小的不一定輕,一定要實際掂一掂、稱一稱才能確定誰輕誰重。

生1:文具盒輕、數學書重;

生2:數學書輕、文具盒重;

生3:文具盒和數學書一樣重。

得出:講桌上的文具盒比數學書重。

得出:現在文具盒比數學輕。

如一本書和一個本子比,一本書和多個本子比,等等。

學生猜測結果。

小組討論方法,交流意見。

彙報交流,充分聽取同學想出的不同方法,給予適當的評價。

分小組進行猜一猜,再掂一掂,再後稱一稱,説説誰輕誰重。

在“掂一掂”這個環節中,通過猜想、推測、實踐等探究活動,把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探”,通過學生掂自己的物品,別人的物品,積累輕重的感性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解決實際問題。)

在“稱一稱”這個環節中,通過設疑——討論——操作——深化,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領悟比較物體輕重的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想出辦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可貴的成功體驗。

(三)、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出示練一練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説説怎樣判斷的。

2.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引導學生説出一個西瓜和兩個菠蘿一樣重,説明一個西瓜就比一個菠蘿重,如果學生不能理解,可用實物演示一下。

3.第3題

讓學生在小組內説説誰最輕?誰最重?為什麼?

4.第4題

這道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不要求所有的學生都能獨立完成,可先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考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

獨立判斷,並説一説判斷過程。

練習設計分為三個層次:獨立完成的、合作討論的、指導完成的。通過三種練習形式,練習不同層次的題,難易結合,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於較難的題目,通過討論交流,也能順利完成,達到數學目的。在練習中不限制學生的思路,讓學生盡情表達,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四、學業診斷

1.常見錯誤分析:

常見錯誤分析

1.比較輕重時,判斷天平稱翹起的那邊重。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不懂得天平稱的原理。

2.()比()重,()比()輕矮,各個量填反。

缺少觀察比較的技能和表達的方法。

3.三種物體比較輕重,錯誤把數量多的判斷為最重的。

缺少實際生活經驗,等量代換的思想理解有困難。

2.診斷問題

診斷1:()比()重?

診斷目的:比較大小的方法以及表達方法。

國小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進一步體會負數的意義。

2、會用正負數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知道正負可以互相抵消,會解決正負相差的問題。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體會正負數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能運用抵消的思想處理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練習紙

教學過程:

一、遊戲感知正負數可以互相抵消。

1、師生遊戲

師:同學們,剪刀石頭布的遊戲玩過嗎?(玩過)好,我們就來玩玩,誰願意和我玩?

(師生遊戲,其它學生當裁判,並要求做好記錄)

師:誰來説説你的記錄結果,你認為誰贏了?

師:比賽的時候還要給比賽雙方記錄成績,你認為怎樣記錄成績好呢?

(揭示課題)

出示評分規則:勝一局記1分,平一局記0分,負一局記-1分。

【聯繫學生實際,創設情境,體驗負數在生活中產生的必要性,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師生共同記錄比賽成績)

師:現在我倆的得分分別是多少?

師:你是怎樣想?

生:+1和-1可以互相抵消?

師:抵消是什麼意思?抵消的結果是多少?

2、生生遊戲

師:你們想自己玩一次嗎?兩人一組,3局定勝負,必須有一人記錄成績。

(學生活動)

(反饋比賽結果)

3、深入瞭解抵消的.應用

師:如果老師想反敗為勝,你認為老師至少還要勝幾場?

師:這時兩人得分分別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師:除了像+1和-1,+2和-2這樣的數相抵消結果為0,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師:+5和-3,-5和+3還能互相抵消嗎?

小結:意義想反的兩個數,我們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把正數和負數合併起來,我們可以採用抵消的方法進行計算。

【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正負數的意義,理解抵消在正負數計算中的應用,從而使機械的數學計算變得有趣。教師在數學學習中只是起着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

二、從時間軸上求正負數的相差數。

(課件出示:天宮神八交會對接)

師:從這張圖片你看明白了什麼?

師:你知道太空人兩餐相差多長時間嗎?

師:你還能提出新的問題嗎?

【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有趣、現實的情境,並以別開生面的“神八、天宮一號太空一吻”的場面,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負數所表示的意義,並通過學生自主討論、合作交流、不斷探索以獲得數學知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應用於生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綜合運用知識,解決正負數問題

師:生活中除了贏分和輸分這樣的量可以用正負來表示,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師:正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只要你用心感受,那麼它就在你的身邊。

(課件出示:一個11歲兒童的標準身高150釐米我們把它記作0,想一想你的身高是多少,應記作什麼?)

(學生思考後,全班反饋)

出示表格。

(1)完成表格。

(2)求這一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方法一:(150+145+157+155+148)÷5=151(釐米)

方法二:(0-5+7+5-2)÷5+150=151(釐米)

(3)比較兩種方法

(4)仔細比較上面的數據,你有什麼新發現?

(5)認識數軸。

【知識的鞏固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進行並具有層次性,由自己的身高引入小組成員的身高,由實際向高引向正負數的記錄,由正負數的記錄又回到實際身高。在求身高的平均數時,通過兩種計算方法的比較體現了正負數抵消的優越性,從而使學生“人人學到有價值的數學”。在兩組數據的比較中,學生主動去思考、去探索,感受到正負數的大小及相差數。可以説習題設計上具有趣味性和可探究性的特點。數軸的引入,重視對學生數感的培養,並形成認知結構。】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國小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

2.使學生掌握圓的特徵,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培養學生的作圖能力.

4.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徵,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徵.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一)教師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平面幾何圖形?

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談話引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一個新的幾何圖形.

二、教學新課

(一)圓的形成過程

1.教師敍述:體育課上,教師和明明做遊戲,老師固定在操場中間不動,為了保持與老師之間的距離不變,明明拉緊一條繩子開始走動,形成這樣一個圖形,這是什麼圖形?

2.教師提問

(1)明明拉着繩子圍着教師走動,他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但是有一點是沒有變的,你知道嗎?(明明和教師的距離沒有變化)

(2)老師的.位置在哪裏?(引出圓心)

(二)聯繫實際

生活中的圓形物體處處可見,你能舉一些例子嗎?

(三)畫圓

1.介紹圓規的歷史.

2.教師介紹畫圓步驟

(1)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

(2)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定在一點上;這個點就是圓心,用字母O來表示.

(3)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

3.教師強調

(1)圓規兩腳距離不能變;

(2)重心放在針尖一腳上;

(3)起點和終點要重合.

4.學生練習

(1)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畫圓

(2)學生自己練習畫圓

(3)學生按要求畫圓(兩腳間距離為3釐米)

(四)認識半徑、直徑和兩者間的關係.

1.認識半徑:教師在圓內畫一條線段,線段的一個端點在圓心,另一個端點在圓上.

(1)教師説明:這樣的線段叫圓的半徑,用字母r表示

(2)比賽:我給同學們10秒鐘時間,請你們在自己的圓中畫半徑,看誰畫的多?同時還要説明半徑的長度.

(3)學生反饋:你畫了幾條?長度呢?如果還有時間你還能畫多少條?

(4)教師小結並板書: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教師追問:你圓中的半徑和老師黑板上畫的圓的半徑為什麼不相等呢?

(5)補充板書: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2.認識直徑:教師示範畫直徑

(1)觀察:什麼叫直徑?直徑有多少條?長度呢?

(2)教師小結並板書:在同圓或等圓中,所有的直徑都相等,直徑用字母d表示.

3.用彩色筆標出下面各圓的半徑和直徑.(出示圖片:練習)

4.半徑與直徑的關係

教師提問:在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有什麼關係?

國小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 通過觀察活動體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不一樣,並且最多能看到物體的三個面。

2. 知道哪是物體的正面,哪是物體的側面和上面,能正確辨認從上面、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3. 發展空間觀念、合作意識和初步的辨證唯物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能結合具體事物辨認從不同位置看到的物體形狀。

教學難點:

體驗從不同角度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並且最多隻能看到三個面。

教具準備:

長方體、正方體幾何模型各一個;各種幾何形體的實物。

學具準備:

小長方體、正方體各一個。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第三單元(板書:引導學生讀一讀)

同學們可能會猜想:老師叫我們看什麼呢?(讓學生猜一猜,激起興趣。)

老師坐在小板凳上,分別請三位學生站在老師的正面、側面和高處拍照。

在電腦上展示剛才拍的照片。

生:這些都是老師嗎?為什麼不一樣呢?

師:同學們天天都在學校學習,肯定都離不開自己面前的課桌,老師也離不開講台。今天,老師就請同學們來觀察這張講台,看一看從不同角度觀察這張講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狀。

小結:剛才我們用相機當成自己的眼睛讓同學們發現在不同的位置進行觀察,所看到的畫面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看一看。

二、觀察、交流(實踐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講台。

(1)師: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人選擇一個位置來觀察這張講台,然後互相説説

觀察到的形狀是什麼樣子的,然後再交換位置觀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2)學生活動。

注意: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有序的觀察。如,可以先引導某個小組的學生站在一個角度觀察,再幫助他們調換位置,使其他小組的成員知道觀察的方法。

(3)彙報交流。

師:剛才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了講台。現在請同學們來説一説,你看到的講台是什

麼樣子的?

生:我站在左側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這裏(指了指側面)

師:哦。看到了兩個面,這是左面。

生:我站在講台的前面,也看到了兩個面,是上面和前面。(讓學生指一指)

生:我觀察到的講台的形狀和某某同學是一樣的,只不過我是站在這邊(指了指右側面)

師:同學們觀察的很仔細,還有哪位同學是怎樣觀察的?

(學生可以從一個角看到三個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個面,又或者在每個面前蹲下來,看到一個面。)

總結: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已經發現,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看到的面的個數也是不一樣的`,每個位置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三、鞏固練習。

1. 出示課本的觀察講台圖。

2. 説一説圖上的三個人可能分別看到講台的哪幾個面?

3. 想一想,説一説。

師: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圖中的三個人可能分別看到講台的哪幾面?

生:我先説圖上的老師。我認為老師可能看到講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老師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氣是站在右角邊,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個面。

師:為什麼?

生:我剛才在觀察物體時體會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個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個面。

小結:通過上述驗證活動引導學生髮現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觀察長方體,一次最多能看到三個面。

4. 連一連

(1)按照剛才討論的結果,讓學生連書上的圖。

(2)交流。(讓學生説説哪幅圖是誰看到的。)

四、認一認

1. 自己看書,認識長方體的上、側、正面。

2. 交流、體會長方體的上、側、正面。

(1)教師拿出一個長方體,分別指着上、側、正面,讓學生説説是哪個面?同時板書。

(2)再將一個長方體不停地變換着擺,每次都讓學生指出上、側、正面,從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個面叫上面,對着觀察者的那面是正面,兩側的面稱側面,最後讓學

生自己説説,只要意思説對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長方體,讓學生説説它們的上、側、正面。

(4)拿出一些長方體形狀的實物,讓學生指着説説它們上、側、正面在哪裏?

小結:通常我們把長方體或正方體朝上的一面稱為上面;面對自己的那一面稱為正面;兩側的面稱為側面。

五、完成練一練

1. 第一題。

(1)引導學生審題,獨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饋:説一説你的同桌對了沒有,如果錯了幫他糾正過來。

2. 口算

學生獨立計算,小組交流反饋。

3. 連一連,説一説。

4. 觀察一個物體,小組內説説他們的上、側、正面各是什麼樣的?

六、全課總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穫?

七、作業

回家觀察一個物體向家長説出你看到的面。

國小數學教案 篇7

教學內容:

集合的有關思想(課本第108頁的例、練習二十四的第l、2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借助具體內容,初步體會集合的思想方法。

2、使學生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被學生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

教具準備:

利用教具,學具等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談話

今天老師將把同學們帶人“數學廣角”,讓同學們去認識體會一些有趣的數學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讀懂統計表。

教師用電腦課件出示統計表,列出參加語文興趣小組和數學興趣的學生名單。

説一説:從統計表中,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議一議:三(1)班共有多少人蔘加了這兩個課外興趣小組?

教師引導:看來同學們已經發現了問題,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我們可以用圈來表示:

(2)認識集合圈。

①用多媒體課件分別出示兩個集合圈。

②讓學生先在練習本上畫出集合圈,填上相應的學生姓名,然後再彙報結果。教師根據學生彙報,多媒體顯示填寫內容。並讓學生説一説兩個圖中所表示的意義。

③提出問題:

有的學生姓名在兩個集合中都有,應該如何來表示才能更直觀、更形象、更簡單呢?

教師利用電腦課件再出來二個空白集合,並填上學生姓名再合併。

問:你們知道這個圖的意思嗎?(讓學生大膽猜想,説出自己的想法)。

填寫完成後,再讓學生説一説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然後再引導學生將集合圈和統計表進行比較。

(3)列式計算。

通過以上分析、討論,學生已經明白楊明、李芳、劉紅這三位學生既參加了語文興趣小組又參加了數學興趣小組,所以是重複的,在計算點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學生列式計算,並説説算式的意義。

三、鞏固運用

1、課內外作業:

練習二十四的`第1、2題。

第1題,首先要求學生根據動物的不同屬性“"會游泳的”和“會飛的”把它們進行分類。然後再要説一説中間位置“表示什麼”。

第2題,可以引導學生先把兩天進的貨中重複的部分找出來,然後再計算兩天一共進了多少種貨。學生計算的時候可以用加法進行計算,也可以直接點數。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opm5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