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現狀分析的畢業論文

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現狀分析的畢業論文

摘要:大學課堂之大,不在於樓宇之宏偉,不在於面積之寬廣,不在於規模之龐大,而在於學風、在於人心。我國高校藉助多種教學方式和課堂改革通過“第二課堂”開展素質拓展教育,但是否所有的課程都要統一化,是否課堂教學改革要席捲每一門課程?該文采用訪談法與參與式觀察對《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進行研究,試圖從一門課的課堂情況看大學課堂的現狀,總結課堂改革的亮點與不足,明確理想中的大學課堂的核心。

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現狀分析的畢業論文

關鍵詞:第二課堂;素質拓展課程;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華中師範大學

何謂課堂?《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指出,“課堂泛指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教室在用來進行教學活動時稱課堂。”①何謂大學課堂?詞典、辭海中並設有專門的解釋,但身處大學校園,筆者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以傳統教師講授為主的“第一課堂”、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主的“第二課堂”,以及以數字網絡在線學習為主的“第三課堂”逐漸成為大學課堂的“鐵三角”。華中師範大學素質拓展課程以“第二課堂”為落腳點,涉及網絡課堂、混合課堂、傳統課堂等多種課堂模式。其中,《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沒有盲目開設混合課堂、研討課堂等課堂教學方式,形成了理論實踐“二加一”模式。這樣的教學效果如何?筆者將以該課程的課堂教學為例探究當前大學課堂的亮點與不足,並提出思考。

一、《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的現狀

過三個專題授課。筆者從2015年3月至4月分三次參加該門課程的學習,發現:三次課堂出勤率分別為81.63%、75.51%、85.71%;天氣情況分別為晴、晴、中雨;課堂教學均包含導入、整體感知教學內容、理解教學內容三個方面。

二、《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的亮點

(一)理論結合實踐的“二加一”模式

課堂的英文單詞“lesson”來自拉丁語“lectio”,代表閲讀和説出來,那麼閲讀的實施者是誰?説出來這個動作的執行者是誰?縱觀我國大學課堂,改革的浪潮不斷,前進的腳步艱辛,以華中師範大學為例。2005年,學校推出網絡視頻課堂,將課堂的時間和空間通過網絡進行延伸與改變。學生能夠自主選擇上課的時間和地點,教師會對每個學生登陸課堂的時間進行查詢,監督學生學滿規定課時。但由此產生的問題就是師生之間相處方式的改變,虛擬網絡迅速發展,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卻顯得不太順暢。2013年初,學校首次推出新型授課方式——混合式課堂,“採用小班教學模式,每班不超過40人,上課時間以網上學習為主,面對面的答疑、研討時間原則上不超過課程總學時的30%。”2013年12月1日,校長楊宗凱在第十二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上表示,“本校計劃未來3年內,所有本科課程今後都將錄製成視頻,教材上能學到的全都放到網上,課堂主要用於討論問題。網絡課堂和混合式課堂將成為本校的常規課堂。”時至今日,華中師範大學網絡課堂與混合課堂模式全面落實,但傳統課堂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仍紮根於課堂。十年的改革之路,輸入了新鮮血液卻並未根除傳統教學的弊端。與此同時,網絡課堂和混合課堂存在的不足也逐步顯現。根據華中師範大學教務處2014年5月發放的混合式課堂基本情況調查問卷收集到的數據可知,32.69%的同學平均每週登陸網絡課堂進行學習的時間在1小時以下,32.49%的同學平均每週登陸網絡課堂進行學習的時間在1-2小時之間,6.33%的同學平均每週登陸網絡課堂進行學習的時間在3小時以上。分析2013年11月華中師範大學教務處發放的混合式課堂教學基本情況調查問卷(學生部分),筆者發現,54.01%的學生認為完全網絡課堂的學習負擔最大,22.46%的學生認為傳統課堂的學習負擔最大。信息化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沒有轉化為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少學生面對網絡課堂與混合課堂會選擇刷課的'方式“應付了事”。華中師範大學的素質拓展課程課堂對三種課堂模式均有涉及,所取得的效果各異。《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程沒有采用網絡課堂、混合課堂,也不同於傳統教學,它關注到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學習,強調理論和實踐學習結合,強調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收效可圈可點。參與的學生表示,該門課程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利用網絡媒體資源,通過解析當下熱點和生活小事進行理論學習,基於理論學習進行團體輔導,切實體會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的內涵與要求。實踐的科學性與正確性是建立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筆者認為理論與實踐“二加一”的模式能夠較好地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

(二)推進大學輔導員隊伍建設

“高校政治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戰線的主力軍,不斷加強政治輔導員隊伍建設是高校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證和有效途徑。”②大學生素質拓展課程關注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學生道德素質發展的這一特點與輔導員的工作特點和職業發展剛好契合,故該門課程對推進大學輔導員隊伍建設大有裨益。

三、《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的不足

(一)課堂教學計劃落實不到位

授課教師應該帶領全體學生進行一次户外體驗活動,將全體學員分成若干組,學生帶着相機發現和拍攝校園裏“文明與不文明”現象,最後完成《身邊不文明現象記錄卡》或《美麗程中,教師在團體輔導時關注於團隊合作能力的建設,而非文明現象的採集,同時欠缺作品展示環節,與計劃有偏離。

(二)大學課堂侷限於大學教室

筆者通過三次課堂學習發現,不論天氣狀況如何,大學課堂主要的實施場所仍舊集中於大學教室,團體輔導也不例外。故筆者認為該種大學課堂仍舊停留在《現代漢語分類大詞典》所提及的關於“課堂”含義的最低層次。四、結論《大學生基礎文明素養教育》課堂的教學情況是素質拓展課程課堂教學情況的一角,而素質拓展課堂的教學情況又是大學課堂的一個縮影。梅貽琦先生曾説:“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有大師,大師在大學課堂,而大學課堂仍舊沒有期望中的大氣,原因何在?筆者認為,大學課堂之大,不在於樓宇之宏偉,不在於面積之寬廣,不在於規模之龐大,而在於學風、在於人心。(一)大學課堂之大在於學風大學課堂之大在於學風的大氣,而非學分。如果學生認為自己是為學分而學,因此盲目上課、刷課,那學風蔚然的大學課堂也會變味。有學者提出,“要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科學化就要實現大學生在第一課堂素質教育活動中所取得成績,以及在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活動中所取得成績綜合評價的科學化。”③事實證明,學分只能作為一種硬性指標約束學生的學習,要徹底改變大學課堂教學情況就要營造一種崇尚學習的氛圍。建議從以下幾方面着手。1.合理安排課程。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根據本校學生的專業特點、發展需求和年級差異制定不同的素質拓展課程體系。教師要善用教學資源,注重理論和實踐銜接,增加知識講解和技能傳授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打造綜合實踐課堂。2.適當採用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真正走入課堂。3.完善課程考核。考核方式應當做到因課而定,因需而定,更加多樣化。4.利用校園資源。定期舉辦各種基於學生需求的講座,邀請校長與學生進行零距離的溝通交流,邀請知名教師進行品德教育,邀請優秀學生分享學習心得,形成一種愛學、能學、會學、善學的氛圍。

(二)大學課堂之大在於人心

大學課堂的學術氛圍並不是大師坐鎮、增加課題難度就可以營造出來,學生個人是否想要學習、對學習是否有意願更為重要。人心既指學者的求知心,也是指教者的包容心。於求學者,“去標籤化”不僅是對教師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輔導員或許沒有教授博導專業博聞,但他們是較為貼近學生生活、瞭解學生需要的人。我們應當以一顆謙虛的心接受知識,以一顆平和的心交流探討,才不至於讓大學課堂失去人情味。於傳授者,採用何種教學方式、課堂以何種形式呈現都需要深思熟慮。受訪教師表示,“當前的大學生不是一個麻痺、不關心時政熱點的羣體,只是我們沒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筆者建議,一方面,教師可以用適量的素材和視頻來吸引學生,走到學生中間。另一方面,教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要啟發誘導學生,而非控制強迫學生。大學課堂對教師的心態要求較高,一顆有容乃大的心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嚴單貴.淺談如何加強大學生的基礎文明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3(9).

[2]夏書珍.大學生基礎文明的現狀分析及應對措施[J].學術探索:理論研究,2011(2).

作者:羅金珠 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n6zp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