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七年級地理教學法總結

七年級地理教學法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可以提升我們發現問題的能力,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那麼總結有什麼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學法總結,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地理教學法總結

七年級地理教學法總結1

任教的是七年級地理第二冊,本冊共分三個章節,如果按照正常教學進度計算,至少需要三十個課時以上的時間才能完成教學。考慮到地理是小科目,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堂40分鐘,提高課堂效率,不得佔用學生課外時間,最後就必須留些時間給學生複習,迎接期末考試,我制定了合理的教學與活動計劃,並有序地進行教學。最後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取得了一些成果。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認真學習、研究地理課課程標準,建構合理的知識框架。

課程目標是我們確定教學內容與策略,選擇教學類型與組織形式,組織教學實施與評價的基本依據,對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導向、操作、調控,中介和測度的功能。深刻認識目標,既有助於我們在進行地理教育課程的基本功能,又有利於通過具體的教學設計操作,將培養目標落到實處。在具體的教學中採取教材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教學;化難為易、刪繁就簡教學;歸納框架知識,構建鏈式教學等,使教學更貼近生活,使知識要點更易於掌握,更利於識記。這樣,也使得大部分學生樂於學習,勤於學習,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二、以課改理念教學

地理課程標準的六個理念告訴我們:新課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學,不再是盲目的教教材,傳授知識要點,而是要傳授對學生的生活及終生髮展有利的地理知識。另外,在教學中還得注意方法的指導和學習放式的變革。為此,本學期在教授基本知識的同時,更多地滲透生活中的地理常識,通過探討學習,切實地為學生髮展着想,讓學生學有所成。在教學中我還提倡自主、和作、探究式學習,使地理學習變為一種學生感興趣的、樂於參與探究並獲取知識的活動或方式。這樣的教學即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協作、探究精神,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家鄉的感情,增強愛國愛家意識。

三、期末考試複習

在完成教學任務後,剩下3個課時,主要是用來期末複習。本冊書共有3章內容,每一章內容用一課時複習,在課始時提出複習目標,讓學生找出疑難問題,後20分鐘同學生一起解決問題,經過抽查,感覺這種複習效果較好。

當然,我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有部分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學生探究學習意識不顯著,幾次月考成績不理想,這些狀況都值得在今後的很長時間裏去不斷完善和提高,相信只要有不懈努力的恆心和毅力,今後的教學會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

七年級地理教學法總結2

經過一學期的七年級地理教學,我發覺地理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認識地理環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兼有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的性質,它既與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學科相聯繫,又與歷史、思品等社會學科密切聯繫,是唯一一門跨文理兩大科學部類的學科,地理教學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因其獨特的性質,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幾乎可以借鑑所有學科的教學模式,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1、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七年級學生年齡在13歲左右,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説”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新課標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宂長的文字敍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閲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説”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案例:地理學科“降水的分佈”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讀“世界年降水量分佈”圖,重要一步在“説”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討論從而“分析”、“歸納”,總結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佈規律。

2、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3、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總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説過“生活即教育”。“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從根本上説,學習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為了更好地瞭解我們的生存環境,並在改造利用環境的同時,協調與它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灘上的人感覺地面“好燙”而水中的人則感覺“水裏還是涼的”,晚上情況相反;冬季感受與夏季相反這些老師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因此在學習“海陸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內容時,聯繫生活實際藉助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運用“水陸受熱散熱的差異”原理解釋生活現象與問題,從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識,學生易於接受“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温高於海洋,冬季相反”。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g3d92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