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高中物理知識點的總結

高中物理知識點的總結

篇一: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非常詳細)

高中物理知識點的總結

物理重要知識點總結

學好物理要記住:最基本的知識、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祕訣:“想” 學好物理重在理解(概念、規律的確切含義,能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理解其適用條件) ........

A(成功)=X(艱苦的勞動)十Y(正確的方法)十Z(少説空話多幹實事)

(最基礎的概念,公式,定理,定律最重要)物理學習的核心在於思維,只要同學們在平常的複習和做題時注意思考、注意總結、善於歸納整理,對於課堂上老師所講的例題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把老師的知識和解題能力變成自己的知識和解題能力,並養成規範答題的習慣,這樣,同學們一定就能笑傲考場,考出理想的成績

對聯: 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學習物理必備基礎知識) 對象、條件、狀態、過程。(解答物理題必須明確的內容)

力學問題中的“過程”、“狀態”的分析和建立及應用物理模型在物理學習中是至關重要的。 説明:凡矢量式中用“+”號都為合成符號,把矢量運算轉化為代數運算的前提是先規定正方向。

答題技巧:“基礎題,全做對;一般題,一分不浪費;盡力衝擊較難題,即使做錯不後悔”。“容易題不丟

分,難題不得零分。“該得的分一分不丟,難得的分每分必爭”,“會做?做對?不扣分”

在學習物理概念和規律時不能只記結論,還須弄清其中的道理,知道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由來。 這些力是受力分析不可少的

(即力的大小、方向、力的性質與特徵,力的變化及做功情況等)。再分析運動過程(即運動狀態及形式,動量變化及能量變化等)。 最後分析做功過程及能量的轉化過程;

然後選擇適當的力學基本規律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討論。

強調:用能量的觀點、整體的方法(對象整體,過程整體)、等效的方法(如等效重力)等解決 Ⅱ運動分類:(各種運動產生的力學和運動學條件及運動規律)是高中物理的重點、難點 .............

大學聯考中常出現多種運動形式的組合 追及(直線和圓)和碰撞、平拋、豎直上拋、勻速圓周運動等 ①勻速直線運動F合=0a=0V0≠0②勻變速直線運動:初速為零或初速不為零,

③勻變速直、曲線運動(決於F合與V0的方向關係) 但 F合= 恆力

④只受重力作用下的幾種運動:自由落體,豎直下拋,豎直上拋,平拋,斜拋等

⑤圓周運動:豎直平面內的圓周運動(最低點和最高點);勻速圓周運動(關鍵搞清楚是什麼力提供作向心力) ⑥簡諧運動;單擺運動; ⑦波動及共振;

⑧分子熱運動;(與宏觀的機械運動區別) ⑨類平拋運動;

⑩帶電粒在電場力作用下的運動情況;帶電粒子在f洛作用下的勻速圓周運動

Ⅲ。物理解題的依據:

(1)力或定義的公式 (2) 各物理量的定義、公式

(3)各種運動規律的公式 (4)物理中的定理、定律及數學函數關係或幾何關係 Ⅳ幾類物理基礎知識要點:

①凡是性質力要知: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②對於位移、速度、加速度、動量、動能要知參照物; ③狀態量要搞清那一個時刻(或那個位置)的物理量;

④過程量要搞清那段時間或那個位侈或那個過程發生的;(如衝量、功等)

⑤加速度a的正負含義:①不表示加減速;② a的正負只表示與人為規定正方向比較的結果。 ⑥如何判斷物體作直、曲線運動; ⑦如何判斷加減速運動; ⑧如何判斷超重、失重現象。

⑨如何判斷分子力隨分子距離的變化規律

⑩根據電荷的正負、電場線的順逆(可判斷電勢的高低)?電荷的受力方向;再跟據移動方向?其做功情況?電勢能的變化情況

V。知識分類舉要

1.力的合成與分解、物體的平衡 ?求F1、F2兩個共點力的合力的公式:

F=

F1?F2

22

?2F1F2COS?

1

合力的方向與F1成?角:

tg?=

F2sin?F1?F2cos?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定則。

(2) 兩個力的合力範圍:? F1-F2 ? ? F?? F1 +F2 ? (3) 合力大小可以大於分力、也可以小於分力、也可以等於分力。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 ?F=0 或?Fx=0?Fy=0

推論:[1]非平行的三個力作用於物體而平衡,則這三個力一定共點。按比例可平移為一個封閉的矢量三角形 [2]幾個共點力作用於物體而平衡,其中任意幾個力的合力與剩餘幾個力(一個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三力平衡:F3=F1 +F2 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動摩擦力: f= ?N

説明 :a、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於G;也可以等於G;也可以小於G

b、?為滑動摩擦係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N無關.

(2 ) 靜摩擦力: 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範圍: O? f靜? fm (fm為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

、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成一定夾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負功,還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也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力的獨立作用和運動的獨立性 當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時,每個力各自獨立地使物體產生一個加速度,就象其它力不存在一樣,這個性質叫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 一個物體同時參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運動時,其中任何一個運動不因其它運動的存在而 根據力的獨立作用原理和運動的獨立性原理,可以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各個方向上建立牛頓第二定律的分量式,常常能解決一些較複雜的問題。

VI.幾種典型的運動模型:追及和碰撞、平拋、豎直上拋、勻速圓周運動等及類似的運動 2.勻變速直線運動:

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

下圖為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選點跡清楚的一條,舍掉開始比較密集的點跡,從便於測量的地方取一個開始點O,然後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點A、B、C、D ?。(或相鄰兩計數點間

有四個點未畫出)測出相鄰計數點間的距離s1、s2、s3 ?

利用打下的紙帶可以:

?求任一計數點對應的即時速度v:如vc?

s2?s3

(其中記數週期:T=5×0.02s=0.1s)2T

T2

?利用上圖中任意相鄰的兩段位移求a:如a?s3?s2

?????利用“逐差法”求a:a?s4?s5?s6?2s1?s2?s3

9T

?利用v-t圖象求a:求出A、B、C、D、E、F各點的即時速度,畫出如圖的v-t圖線,圖線的斜率就是加速度a。

試通過計算推導出的剎車距離s的表達式:説明公路旁書寫“嚴禁超載、超速及酒後駕車”以及“雨天路滑車輛減速行駛”的原理。

解:(1)、設在反應時間內,汽車勻速行駛的位移大小為s1;剎車後汽車做勻減速

直線運動的位移大小為s2,加速度大小為a。由牛頓第二定律及運動學公式有:

........?1???s1?v0t0..........

??F??mg?..........?2???a?? m???v2?2as...............?3??02????s?s?s...............?4?12??

由以上四式可得出:s?vt?

00

2(

2v0

??g)m

..........?5?

①超載(即m增大),車的慣性大,由?5?式,在其他物理量不變的情況下剎車距離就會增長,遇緊急情況不能及時剎車、停車,危險性就會增加;

②同理超速(v0增大)、酒後駕車(t0變長)也會使剎車距離就越長,容易發生事故; 長,汽車較難停下來。

③雨天道路較滑,動摩擦因數?將減小,由<五>式,在其他物理量不變的情況下剎車距離就越

因此為了提醒司機朋友在公路上行車安全,在公路旁設置“嚴禁超載、超速及酒後駕車”以及“雨天路滑車輛減速行駛”的警示牌是非常有必要的。

思維方法篇

1.平均速度的求解及其方法應用

① 用定義式:v

?

?s?t

普遍適用於各種運動;②

v=

V0?Vt

2

只適用於加速度恆定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2.巧選參考系求解運動學問題

3.追及和相遇或避免碰撞的問題的求解方法:

兩個關係和一個條件:1兩個關係:時間關係和位移關係;2一個條件:兩者速度相等,往往是物體間能否追上,或兩者距離最大、最小的臨界條件,是分析判斷的切入點。

關鍵:在於掌握兩個物體的位置座標及相對速度的特殊關係。

基本思路:分別對兩個物體研究,畫出運動過程示意圖,列出方程,找出時間、速度、位移的關係。解出結果,必要時進行討論。

追及條件:追者和被追者v相等是能否追上、兩者間的距離有極值、能否避免碰撞的臨界條件。 討論:

1.勻減速運動物體追勻速直線運動物體。

①兩者v相等時,S追<S被追 永遠追不上,但此時兩者的距離有最小值 ②若S追<S被追、V追=V被追 恰好追上,也是恰好避免碰撞的臨界條件。S追=S被追

③若位移相等時,V追>V被追則還有一次被追上的機會,其間速度相等時,兩者距離有一個極大值

2.初速為零勻加速直線運動物體追同向勻速直線運動物體

①兩者速度相等時有最大的間距 ②位移相等時即被追上

3.勻速圓周運動物體:同向轉動:?AtA=?BtB+n2π;反向轉動:?AtA+?BtB=2π

篇二:高中物理知識點歸納總結

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

一、力 物體的平衡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是物體發生形變和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即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於地球的吸引而產生,但不能説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認為重力近似等於萬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離地面高h處G=mg,其中g/=[R/(R+h)]g

(3)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體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點,物體的重心不一定在物體上.

3.彈力 (1)產生原因:由於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有恢復形變的趨勢而產生的.

(2)產生條件:①直接接觸;②有彈性形變.

(3)彈力的方向:與物體形變的方向相反,彈力的受力物體是引起形變的物體,施力物體是發生形變的物體.

在點面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面;

在兩個曲面接觸(相當於點接觸)的情況下,垂直於過接觸點的公切面.

①繩的拉力方向總是沿着繩且指向繩收縮的方向,且一根輕繩上的張力大小處處相等.

②輕杆既可產生壓力,又可產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彈力的大小:一般情況下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彈簧彈力可由胡克定律來求解.

★胡克定律: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的大小和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即F=kx.k為彈簧的勁度係數,它只與彈簧本身因素有關,單位是N/m.

4.摩擦力

(1)產生的條件:①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壓力;③接觸面不光滑;③接觸的物體之間有相對運動(滑動摩擦力)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靜摩擦力),這三點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斷靜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設法:首先假設兩物體接觸面光滑,這時若兩物體不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它們原來沒有相對運動趨勢,也沒有靜摩擦力;若兩物體發生相對運動,則説明它們原來有相對運動趨勢,並且原來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跟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同.然後根據靜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確定靜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以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種摩擦力,然後再根據各自的規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動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進行計算,其中FN 是物體的正壓力,不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甚至可

能和重力無關.或者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利用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求解.

②靜摩擦力大小:靜摩擦力大小可在0與f max 之間變化,一般應根據物體的運動狀態由平衡條件或牛頓定

律來求解.

5.物體的受力分析 //2

(1)確定所研究的物體,分析周圍物體對它產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該物體施於其他物體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地認為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研究對象上.

(2)按“性質力”的順序分析.即按重力、彈力、摩擦力、其他力順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與“性質力”混淆重複分析.

(3)如果有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用假設法分析.先假設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體會發生怎樣的運動,然後審查這個力應在什麼方向,對象才能滿足給定的運動狀態.

6.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它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就叫做這個力的分力.(2)力合成與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

(3)力的合成: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點的兩個力(F 1 和F 2 )合力大小F的取值範圍為:|F 1 -F 2 |≤F≤F 1 +F 2 .

(4)力的分解:求一個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

在實際問題中,通常將已知力按力產生的實際作用效果分解;為方便某些問題的研究,在很多問題中都採用正交分解法.

7.共點力的平衡

(1)共點力: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作用線相交於一點的幾個力.

(2)平衡狀態: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叫平衡狀態,是加速度等於零的狀態.

(3)★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條件: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為零,即∑F=0,若採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問題,則平衡條件應為:∑Fx =0,∑Fy =0.

(4)解決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隔離法、整體法、圖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二、直線運動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運動形式.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需要選定參照物(即假定為不動的物體),對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所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它的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照物來研究物體的運動.

2.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只有質量沒有形狀和大小的點,它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做視為質點的依據。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是從物體運動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路程是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小於路程,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於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質點在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粗略描述.

②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軌跡上質點所在點的切線方向指向前進的一側.瞬時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精確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

②平均速率:質點在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率.在一般變速運

動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於平均速率,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變化率.

(2)定義: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的變化Δv跟發生這個變化所用時間Δt的比值,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與速度變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與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與速度無關.只要速度在變化,無論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變化(勻速),無論速度多大,加速度總是零;只要速度變化快,無論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體加速度就大.

6.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位移相等的直線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2)特點:a=0,v=恆量. (3)位移公式:S=vt.

7.勻變速直線運動 (1)定義: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變化相等的直線運動叫勻變速直線運動.

(2)特點:a=恆量 (3)★公式: 速度公式:V=V0+at 位移公式:s=v0t+12at 2

速度位移公式:vt-v0=2as 平均速度V=22v0?vt 2

以上各式均為矢量式,應用時應規定正方向,然後把矢量化為代數量求解,通常選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結論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質點,在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的位移差值是恆量,即

ΔS=Sn+l –Sn=aT =恆量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質點,在某段時間內的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即:

9.自由落體運動

(1)條件:初速度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質:是一種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a=g.

(3)公式:

10.運動圖像

(1)位移圖像(s-t圖像):①圖像上一點切線的斜率表示該時刻所對應速度;

②圖像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圖像是曲線則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

③圖像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從參考點的一邊運動到另一邊.

(2)速度圖像(v-t圖像):①在速度圖像中,可以讀出物體在任何時刻的速度;2v?t2?v0?vt2

②在速度圖像中,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大小等於物體的速度圖像與這段時間軸所圍面積的值.

③在速度圖像中,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圖像上所對應的點的切線的斜率.

④圖線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反向.

⑤圖線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或勻速直線運動;圖線是曲線表示物體做變加速運動.

三、牛頓運動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為止.

(1)運動是物體的一種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2)定律説明了任何物體都有慣性.

(3)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牛頓第一定律不能用實驗直接驗證.但是建立在大量實驗現象的基礎之上,通過思維的邏輯推理而發現的.它告訴了人們研究物理問題的另一種新方法:通過觀察大量的實驗現象,利用人的邏輯思維,從大量現象中尋找事物的規律.

(4)牛頓第一定律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不能簡單地認為它是牛頓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時的特例,牛頓第一定律定性地給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牛頓第二定律定量地給出力與運動的關係.

2.慣性: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即一切物體都有慣性,與物體的受力情況及運動狀態無關.因此説,人們只能“利用”慣性而不能“克服”慣性.(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3.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

(1)牛頓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係,即知道了力,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出物體的運動規律;反過來,知道了運動,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況,為設計運動,控制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2)對牛頓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F 合 =ma,F 合 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別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頓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間效果.即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它的效果是瞬時對應關係,力變加速度就變,力撤除加速度就為零,注意力的瞬間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頓第二定律F 合 =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與F 合 的方向總是一致的.F 合 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ma也可以進行合成與分解.

4. ★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

(1)牛頓第三運動定律指出了兩物體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它們總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種性質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疊加.

5.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範圍:宏觀低速的物體和在慣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體有向上的加速度稱物體處於超重.處於超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 N (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大於物體的重力mg,即F N =mg+ma.(2)失重: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稱物體處於失重.處於失重的物體對支持面的壓力FN(或對懸掛物的拉力)小於物體的重力mg.即FN=mg-ma.當a=g時F N =0,物體處於完全失重.(3)對超重和失重的理解應當注意的問題

①不管物體處於失重狀態還是超重狀態,物體本身的重力並沒有改變,只是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或對懸掛物的拉

力)不等於物體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現象與物體的速度無關,只決定於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減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減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狀態下,平常一切由重力產生的物理現象都會完全消失,如單擺停擺、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體不再受浮力、液體柱不再產生壓強等.

6、處理連接題問題----通常是用整體法求加速度,用隔離法求力。

四、曲線運動 萬有引力

1.曲線運動

(1)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條件:運動質點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 (2)曲線運動的特點:質點在某一點的速度方向,就是通過該點的曲線的切線方向.質點的速度方向時刻在改變,所以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3)曲線運動的軌跡: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其軌跡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彎曲,若已知物體的運動軌跡,可判斷出物體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拋運動的軌跡向下彎曲,圓周運動的軌跡總向圓心彎曲等.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

的關係:①等時性;②獨立性;

(2)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的法

(3)分解原則:根據運動的

的實際運動為合運動.

(1)特點:①具有水平方向

力作用,是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的勻變速曲線運動.

(2)運動規律: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①建立直角座標系(一般以拋出點為座標原點O,以初速度vo方向為x軸正方向,豎直向下為y軸正方向); ②由兩個分運動規律來處理(如右圖)

. (1)合運動與分運動③等效性. 則: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際效果分解,物體3. ★★★平拋運動 的初速度;②只受重

4.圓周運動

(1)描述圓周運動的物理量

度:描述質點做圓周運動的快慢,大小v=s/t(s是t時間內通過弧長),

點在圓弧某點的線速度方向沿圓弧該點的切線方向

度:描述質點繞圓心轉動的快慢,大小ω=φ/t(單位rad/s),φ是連接

心的半徑在t時間內轉過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學階段不研究.

T,頻率f ---------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運動一週所用的時間叫做週期.

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單位時間內沿圓周繞圓心轉過的圈數叫做頻率

.①線速方向為質 ②角速質點和圓 ③週期

篇三:高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和常用解題方法(帶例題)

一、靜力學:

1.幾個力平衡,則一個力是與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兩個力的合力:F(max)-F(min)≤F合≤F(max)+F(min)。 三個大小相等的共面共點力平衡,力之間的夾角為12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種等效代換,分力與合力都不是真實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處理力學問題時的一種方法、

手段。

4.三力共點且平衡,則:F1/sinα1=F2/sinα2=F3/sinα3(拉密定理,對比一下正弦定理)

文字表述:三個力作用於物體上達到平衡時,則三個力應在同一平面內,其作用線必交於一點,且每一個力必和其它兩力間夾角之正弦成正比 5.物體沿斜面勻速下滑,則u=tanα6.兩個一起運動的物體“剛好脱離”時: 貌合神離,彈力為零。此時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後不等。

7.輕繩不可伸長,其兩端拉力大小相等,線上各點張力大小相等。因其形變被忽略,其拉力可以發生突變,“沒有記憶力”。

8.輕彈簧兩端彈力大小相等,彈簧的彈力不能發生突變。

9.輕杆能承受縱向拉力、壓力,還能承受橫向力。力可以發生突變,“沒有記憶力”。

10、輕杆一端連絞鏈,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1、“二力杆”(輕質硬杆)平衡時二力必沿杆方向。

12、繩上的張力一定沿着繩子指向繩子收縮的方向。13、支持力(壓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壓)的物體,壓力N不一定等於重力G。

14、兩個分力F1和F2的合力為F,若已知合力(或一個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個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則第三個力與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個力垂直時有最小值。

15、已知合力不變,其中一分力F1大小不變,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法則

二、運動學

1.在描述運動時,在純運動學問題中,可以任意選取參照物;

在處理動力學問題時,只能以地為參照物。

2.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或末速度為零的勻減速直線運動) 時間等分:

① 1T內、2T內、3T內.位移比:S1:S2:S3....:Sn=1:4:9:....n^2

② 1T末、2T末、3T末......速度比:V1:V2:V3=1:2:3

③ 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的位移之比:

SⅠ:SⅡ:SⅢ:....:SN=1:3:5: ..:(2n-1)

④ΔS=aT2Sn-S[n-k]= k aT2 a=ΔS/T2 a =( Sn-S[n-k])/k T^2

位移等分:

①1S0處、2S0處、3 S0處速度比:V1:V2:V3:=1:√2:√3:...:√n ② 經過1S0時、2S0時、3S0時...時間比:t1:t2:t3:=1:√2:√3:...:√n ③ 經過第一個1S0、第二個2 S0、第三個3 S0···時間比

t1:t2:t3:=1:√2-1:√3-√2:...:√n-√(n-1)

3.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

v(t/2)=(v1+v2)/2=(S1+S2)/2T

4.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

中間時刻的速度v(t/2)=(v1+v2)/2

中間位置的速度

5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平均速度

前一半時間v1,後一半時間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v=(v1+v2)/2 [算術平均數]

前一半路程v1,後一半路程v2。則全程的平均速度: v=(2v1v2)/(v1+v2) [調和平均數]

6.自由落體

n秒末速度(m/s):10,20,30,40,50

n秒末下落高度(m):5、20、45、80、125

第n秒內下落高度(m):5、15、25、35、45

7.豎直上拋運動

同一位置(根據對稱性) v上=v下

H(max)=[(V0)^2]/2g

8.相對運動

①. S甲乙= S甲地+ S地乙 = S甲地- S乙地

②共同的分運動不產生相對位移。

8.繩端物體速度分解

對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為沿繩的分速度和垂直繩的分速度。

10.勻加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S = At+ Bt^2

式中加速度 a=2B(m/s^2) 初速度 V0=A(m/s)

即S=v0t+at^2/2 則S'=v0+at

很明顯 S'(t)=v(t) 説明位移關於時間的一階導數是速度

11.小船過河:

⑴ 當船速大於水速時①船頭的方向垂直於水流的方向時,所用時間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垂直於河岸時,航程s最短 s=d d為河寬

⑵當船速小於水速時 ①船頭的方向垂直於水流的方向時,所用時間最短,t=d/v(船)

②合速度不可能垂直於河岸,最短航程s=dv(水)/v(船

)

12.兩個物體剛好不相撞的臨界條件是:接觸時速度相等或者勻速運動的速度相等。

13.物體滑到小車(木板)一端的臨界條件是:物體滑到小車(木板)一端時與小車速度相等

14.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兩個物體距離最大(小)的臨界條件是:速度相等。

三、運動和力

1.沿粗糙水平面滑行的物體: a=μg

2.沿光滑斜面下滑的物體: a=gsinα

3.沿粗糙斜面下滑的物體 a=g(sinα-μcosα)

4 系統法:動力-阻力=m總a

5 第一個是等時圓

8.下面幾種物理模型,在臨界情況下,a=gtgα

11.超重:

a方向豎直向上;(勻加速上升,勻減速下降)

失重:a方向豎直向下;(勻減速上升,勻加速下降)

12.汽車以額定功率行駛時,Vm=P/f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9lv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