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數學平均數評課稿,歡迎閲讀參考。

數學平均數評課稿
  數學平均數評課稿1

“數學課堂一定有教師的喚醒,激勵和鼓舞,更會有學生的品、做、悟。”張老師這樣説,也是這麼做的。

一、喚醒

張老師使用了教材的“套圈比賽”的情境,然後通過改變數據化“平凡”為“神奇”,

首先出示的第一組男生與第一組女生的套圈個數是一組特殊數據,男生每人套中的個數是一樣的,女生每人套中的個數也是一樣的。這樣的一組數據讓孩子們的目光直接集中到了“一般水平”上,而不是在總數和每組人數上糾纏,巧妙的設計讓人叫絕。

二、操作

張老師出示的第二組男女生套圈比賽的情境統計圖,數據更為符合生活實際情況,探究“數據的代表”也正式拉開帷幕。在這一過程中,張老師突顯“操作”的功能,可操作的學具讓學生動手“移多補少”,學生操作的意識是在上個環節“喚醒”的,而對於老師們平常的“先合併再平分”這一計算方法教師用電腦加以演示“合併”與“平分”的過程,這一形象化的處理讓學生對平均數有了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三、感悟

在初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概念後,張老師出示了第三組男女生比賽的統計圖,男生分別是8 10 9 ,這一組數據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會平均數的取值範圍和極端數據對平均數的影響,而女生成績是9 7 (),如果平均數是7,你認為第三位女生應該套幾個,這樣就從一個相反的方向加深學生對平均數的認識。

四、激勵

課堂上時時洋溢着教師對學生的激勵、鼓舞的語言。例如,當學生説“平均數你真能幹!”時,張老師的評價是:“平均數再能幹,也沒有你能幹。“

張老師在臨時更換教學內容的情況下,還能上出這麼精彩、大氣的課,她的數學教學功底着實讓人佩服。

  數學平均數評課稿2

很喜歡聽鄧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精神抖擻,激情澎湃。

1、導入的生活信息欄貼近生活,從中讓學生找共同點是都用了同一詞“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課,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數”,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表現出乎意料,很準確的説出來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所以我們要學會相信學生,有時候他們會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鄧老師讓學生提問題,求平均數,總結數量關係式,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發現了什麼?平均數的範圍?在這個過程中,鄧老師的問題引領性強,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

4、練習形式多樣,針對性強,貼近生活,其中關於本班成績與一般成績的均分比較給我印象深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與每個學生的成績都有關係,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

5、板書清晰,條理,歸納性強。

總之,這節課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知道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建議:

使學生能夠全員參與,多關注學困生。

  數學平均數評課稿3

聽了彭宜紅老師的《求平均數》公開教學課,這是數學新課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數的新編排的教材,我沒有教過,但基於聽了這節課,所以還是去學習了一翻。

“求平均數”是人教版國小三年級第六冊第三單元42頁的內容。它是新教材“統計與概率”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國小數學裏所講的平均數一般是算術平均數,用來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緊密聯繫,現代社會的公共媒體大量使用統計圖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統計圖表是現代公民必備的'數學素養。基於此本課教學把重點放在運用平均數的理念分析數據、理解數據的意義上,放在根據數據做出必要推斷上,另外,平均數的概念與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是不完全一樣的。平均數是一個“虛擬”的數,是藉助平均分的意義,通過計算得到的。“平均數”是個“虛數”(大於平均數 ;小於平均數 ; 等於平均數)“平均數”可用來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思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求平均數(算術法 移多補少法)並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教學重點: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彭老師這節課在設計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由小馬過河的故事導入——組織學生擺小卡片,討論如何平均分——從而介紹移多補少方法——講解例題——鞏固練習——總結課堂,整節課環節清晰,特別是練習設計非常新穎,有辯一辯、説一説、露一手、聰明寶貝等題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課堂中彭老師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他們創造一個發現、探究的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讓學生能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學到知識。

彭老師安排整堂課的教學素材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迴歸於生活,並高於生活,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聽了這節課,我也有以下幾點思考:

1、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連貫性還要加強。

2、精心設計的每一課堂環節在教學中要落實到位,儘量做到一步一個腳印。

3、在教學例題後,可讓學生把平均數與各實際數進行對比,學生就很清楚的可以看到,平均數有可能比實際數大,也可能比實際數小,還可能等於實際數。這樣一對比,後面的練習題“辯一辯”學生應該能更快更準確地回答出來。平均水深只是一個代表數,它的實際水深並不知道,可能比126釐米淺,也可能比126釐米深,還可能正好是126釐米。

4、新教材的數學教材圖例非常多,我覺得不管是在新授還是練習題當中,都應先讓學生去理解圖意,已知什麼?求什麼?再讓學生去解答。

總的説來,彭老師在教材的鑽研方面還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如果今後能課堂教學當中應用到位,那就是錦上添花了。

  數學平均數評課稿4

今天聽了鄧老師的平均數一課,感覺教師在知識點的挖掘上,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預設方面都做得很全面。總的來説是節很成功的課。

一、導入環節從學生的生活中收集了學生熟悉的平均數,讓學生感覺到平均數在生活中存在十分廣泛。潛意識中有了對平均數的理解。從而導入新課,過渡自然。

二、教學目標由學生提出,很實在。

三、新知學習先讓學生嘗試計算,檢驗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節省了時間。然後引導學生總結求平均數的方法,教師將公示寫在黑板上直觀明瞭。

四、滲透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除了計算的方法求平均數教師引導學生相出一朵不少的方法。並且引導學生髮現平均數比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的規律。

五、練習題素材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每道題都有側重。如給希望國小捐書讓學生理解了平均數並不指實際每個數的大小。利用學生平時的考試成績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平均數會比最高分低,理解了平均數的大小和每個數據都有關。從這道題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了平均數代表的是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通過最後一題的辯論讓學生理解了比較兩組數據的整體水平不能只看總分。每道練習題都有一定用意。正對性很強。

六、 激勵性語言及時自然。如:每位同學都要努力,才能超過四(1)班、有信心算對的舉手等等。知識目標達成的同時,注重情感目標的落實。

建議:

這裏平均數和我們學過的平均分不一樣,是個虛擬的數,平均分的結果是每份都一樣,這點可以利用例題及多媒體的統計圖早些滲透,更直觀。例題的統計圖移多補少後圖形中移走的瓶子可以用虛線表示這樣讓學生很好的理解虛擬的意思。

標籤: 評課 平均數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9g5p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