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打春雞》讀後感

《打春雞》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打春雞》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打春雞》讀後感

《打春雞》這本書描繪了酉城裏,打春來臨的時候,春神句芒賦予了柳大娘做的布春雞生命,而男孩喜來又賦予了春雞聲音。春雞、柳大娘和喜來從此發生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

故事中的酉城,“酉”字來源於十二生肖組合中的“酉雞”,讓我們聯想到書名《打春雞》。如果改為“雞城”,雖都點出了本書的主人公,但顯然是原書名更雅緻,也更有文化淵源。

“打春”即“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古人尤為重視這一天,每到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戴春雞——裁一小塊四方形的花布,對摺,縫好,塞上棉花,用辣椒籽做眼睛,用細布條作尾巴,嘴上還要掛一條玉米粒做的穗子。鞭春牛——用泥牛放在村口,鞭打它,村民一擁而上,撿起從泥牛身上掉下來的泥塊,回家撒在地裏,寓意土地肥沃。

故事中喜來拜葉師傅葉老三為師學做泥哨時,偶然愛上了吹“壎”。壎作為我國傳統樂器,歷史悠久。壎起源於原始時代,改進於夏商,發展於秦漢,衰敗於清,回熱於近現代。柳大娘很喜歡聽這種樂器。“比泥哨子好聽,真是奇怪,那麼一股深山老林的味兒,能把人的魂兒都勾去。”“現在,她覺得她被壎聲包圍了,那麼綠那麼稠的聲音,帶着潮濕的泥土氣味……”壎的聲音為她帶來奇妙的感受,由聽覺轉化為了環境的營造。

一件樂器可以流露出一個人的心情。比如古琴。“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又或者是《第二十六張古琴》中馬躍、樂師等人彈琴。再如《神鵰俠侶》第四回中霍都在活死人墓外求墓裏的小龍女招親,小龍女不出墓,只鼓琴。文中有如此文字,“猛聽得琴聲激亢,大有怒意。眾妖邪縱然不懂音律,卻也知鼓琴者心意難平,出聲逐客。”而後丘處機誇讚小龍女,文中也有如此文字,“果然林中琴聲變緩,輕柔平和,顯是酬謝高義之意。琴聲錚錚兩響,從此寂然。”不只是古琴,竹笛、琵琶、箜篌等都有傳心達意的效果。

請大家想象,一個人,拿着某種樂器,情不自禁地奏了一曲。這時,便與普通的、純粹的為了練習而練習的.演奏有不同。樂曲是發自內心,而不是停滯在紙面上的。

中國的樂器由宮商角徴羽五音為基礎,聲音不似外國樂器那般華麗。我們的樂器聲音是清亮的,單薄但是有分量。

一個普通的啞孩兒,不能説話,因此沒有朋友,無聊時只能吹壎藉以聊慰。

喜來吹壎時,結識了一位喜愛音樂的小友——黃鼠狼官二爺。

作者的手法看似平常,卻是在長久地傳統文化陶冶中形成的思維。我國“萬物皆有靈”的説法來源已久。早在遠古時代,就出現了“萬物有靈”的信仰,風有風師飛廉,雨有雨師荓翳,雲有云師豐隆,日有日御羲和,月有月御望舒。這造成了古人對天地萬物的敬畏。由惜字紙到落紅有情,由祭祀到天壇……這一切都體現出了我國人民的思想,自千古以來一脈相承的思想,一定會接着傳承下去。

標籤: 讀後感 打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2ke24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