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校園 >

有關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模板集合10篇

有關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模板集合10篇

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般的流逝,很快就要開展新的工作了,一起對今後的學習做個計劃吧。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10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有關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模板集合10篇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 指導思想

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新《課標》基本理念,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二、 教學內容

1、數據收集整理

6、有餘數的除法

2、表內除法(一)

7、萬以內數的認識

3、圖形的運動(一)

8、克和千克

4、表內除法(二)

9、數學廣角

5、混合運算

10、總複習

三、教學目標

1 .認識計數單位 百 和 千 知道相信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並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 . 會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 . 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係;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 . 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 . 會辨認鋭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 . 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 1 千克 =1000 克。

7 . 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 1 格表示 5 個單位)和簡單的複式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8 . 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 . 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 . 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方法措施

學生易對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產生興趣,在教學中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應用能力。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繫遷移,全面教學與分層教學相結合。

五、教材分析

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的數的組成,會比較大小,理解並認識萬以內數的大小,近似數。瞭解除法的含義;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訣求商。辨認鋭角、鈍角;認識質量單位,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活動感受知識,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教學的實際應用。

本冊教材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利用各種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現實的數學探究活動以及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的同時,逐步形成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創新的意識,逐步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和第四單元《表內除法二》有密切的聯繫,因此可以將這兩個單元整合起來,學過《表內除法》後,學生已熟練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在表內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教學,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自己探索,練習所有的表內除法題的計算方法。這樣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的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理解,遷移能力,還可以省時。

培養學生的辨別、分析及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判斷及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樂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培養學生的互相合作、獨立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六、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一共有22名學生,全是農村子女,家長對教育教學不夠支持。在升二年級時從上一個年級降下來5個差生,然後在城關一小和二小讀完一年級後轉來了3名差生,再加上到我們班入學時學生年齡改小到六歲,我班升二年級時一個差生都沒留級,本班大多數學生學習環境比較差,種種原因,這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只有向困難挑戰,努力工作吧。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學內容 課時 備註

第一週 3.3---3.7 一、數據收集整理 (3) 3

第二週 3.10---3.14 二、表內除法(一)(14)

1、除法的初步認識 4

第三週 3.17---3.21 1、除法的初步認識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4

第四周 3.24---3.28 四、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整理和複習 4

第五週 3.31--4.4 單元測試

三、圖形的運動(6)

4

第六週 4.7--4.11 三、圖形的運動

3 清明休一天

第七週 4.14---4.18 三、圖形的運動

四、表內除法(二)(10) 4

第八週 4.21---4.25 四、表內除法(二) 4

第九周 4.28--4.30 四、表內除法(二)

五、混合運算(5) 4

第十一週 5.5---5.9

五、混合運算

4 勞動節放假三天

第十兒周 5.12--5.16 六、有餘數的除法(6)

4

第十三週 5.19---5.23 六、有餘數的除法

七、萬以內的認識(10)

4

第十四周 5.26---5.30 七、萬以內的認識 4

第十五週 6.2---6.6 七、萬以內的認識 3 端午節休一天

第十六週 6.9---6.13 七、萬以內的認識

八、克和千克(2) 4

第十七週 6.16---6.20 九、數學廣角——推理(3) 4

第十八週 6.23---6.27 十、總複習 (4) 4

第十九周 6.30---7.4 期末考試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與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及用數學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的編排體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內除法的教學。第二,不再明確區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兩種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從而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萬以內數的認識改變了原有的編排結構,先教學1000以內的數,再教學萬以內的數,出現了數位順序表和近似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編排具有過渡的特點:在上一冊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三位數(幾百幾十)的筆算加、減法,為進一步學習多位數加、減法作好準備。本單元還結合幾百幾十的加、減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根據具體情況,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

解決問題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安排瞭解決問題教學單元,以學生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碰到的各種問題;二結合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適時安排解決問題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數與計算知識後,學習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圖形與變換一章,內容包括“鋭角和鈍角”“平移與旋轉”。與原有教材相比,“鋭角和鈍角”的認識明顯提前了,“平移與旋轉”是新增加的內容。在量的計量方面,教學克和千克,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活動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質量觀念。在統計知識方面,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意義,學習簡單的數據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本冊教材還安排了“找規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不僅使學生知道現實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發現和欣賞數學美、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

二、教學目標要求: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比較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會用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會辨認直角、鋭角、鈍角;使學生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初步滲透變換的教學思想方法。

4、讓學生親身經歷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學生學會綜合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或稍複雜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嘗試運用分析、推理、轉化的方法。

5、讓學生經理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過程和作用;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用符號用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能説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近似數,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並與他人交流,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6、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稱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7、使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估算意識;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8、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驚醒簡單的分析;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9、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知識。

三、 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學生經過一年多的培養以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能積極思考,積極發言,作業認真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熟練的運用乘法口訣計算並解決簡單的問題。對位置、圖形、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也能較好地掌握。

存在問題:個別學生還沒達到計算正確、迅速;一部分學生在答題時比較粗心、馬虎;個別學生在課堂上比較被動,不敢大膽表現;有幾個學生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比較拖拉。

四、教學具體措施:

為實現本學期的教學目標,根據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採取以下具體措施:

1、繼續加強學習慣例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認真審題和計算、重視驗算、規範書寫格式等的教育。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3

一、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上學期期末考試中與別的班級有一定的差距,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數學學習後,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已基本上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興趣,特別是動手操作的學習內容興趣更高。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時,學生思維就打不開。因此本期應該關注引導學生體驗的思維的樂趣及成功獲得的樂趣,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課本共分為8個教學單元,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單元:萬以內數的認識 這是在學生在一年級(上)“20以內數的認識”、一年級(下)“100以內數的認識”的基礎上,安排了數數、寫讀、讀數、數的大小比較、較大數的估計等內容,目的在於為學生整體建構科學的數的概念,更好地認識萬以內的數。這是本冊書的重點,讀寫數中涉及“0”的讀寫是學生學習的難點,要特別注意。

第二單元:認識圖形 這是在一年級(下)初步感知和認識長方形、正方形的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實際操作、觀察、體驗,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初步感知平形四邊形,並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拼組圖形。

第三單元:三位數的加減法 這是以20以內數,100以內數的加減法為基礎的,主要有整十、整百數的加減(口算)、加減法的估算,三位數的加減法及“探索規律、解決問題”等內容。這也是本冊書的重點,加減計算中的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變化多、學生計算正確性差,探索規律和解決問題思考性強,這些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要特別注意。

第四單元:千米 毫米 這是在上學期認識了米、釐米,分米的基礎上,認識長度單位千米、介紹毫米的。對毫米學習的要求要低一點,《標準》表述的是“認識千米,知道毫米”。

第五單元:有餘數的除法 上學期學生學習了表內除法(用口訣求商),三年級(上)將要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用豎式求商。而有餘數的除法,正是溝通和連接這兩部分知識,內容有除法豎式和認識、理解有餘數的除法。

第六單元:時 分 秒 這是在一年級(下)“認識鐘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時、分、秒”的實際概念,並結合“時、分、秒”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七單元:統計 學生在一年級(下)經歷、體驗數據最簡單最直觀的分類,本單元內容有數據的分類整理,初步接觸最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僅限於一個方格表示一個數量)。

第八單元:總複習這是對本冊課本所學知識的鞏固,進一步鞏固與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瞭解。

三、目的要求

1、認萬以內的數,能認、讀、寫萬以內的數,會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和位置。

2、能用符號和詞語來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結合具體情境感受較大數的意義,能估計

3、正確計算三位數的加減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4、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能辨認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能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或圓拼圖。

5、體會千米的含義,知道毫米,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恰當地選擇長度單位,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

6、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理解“餘數必須小於除數”,會寫除法豎式,能解決簡單的有餘數的實際問題。

7、認識鐘錶,能在活動中體會時、分、秒的長短,能結合具體情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8、經歷整理數據的過程,學習最簡單的整理方法,認識最簡單的統計圖形。

四、教學重難點

在本冊課本中,萬以內數的認識和三位數加減法是本冊教科書的重點。萬以數的認識中關於中間或末尾有0的數的讀法和寫法是難點;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理解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繫與區別是認識圖形的重難點;三位數加減法中重點是讓學生掌握三位數的筆算加減法和估算,難點是筆算時的進位和退位問題以及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認識千米、毫米中進行簡單的換算是學生學習時的難點;有餘數的除法中重點理解掌握筆算及餘數比除數小,難點是筆算時的試商方法和算理及有餘數除法應用題單位名稱的寫法;能進行簡單時分秒的換算及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是第六單元的重難點;在統計中,數據的調查、收集和整理是學習的難點。

五、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經驗來主動構建知識。

5、開展課前3分鐘口算,增強學生的可算能力,從而提高計算能力。

6、加強估算與解決問題的教學,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六、教學用具

本學期主要用到的教學用具:計數器、一些長方形、正方形圖片、實物及自制的可以拉動的長方形、米尺、時鐘及口算卡片

七、教學課時和進度安排

一、第一 大周:萬以內數的認識 10課時

二、第二大周:識圖形 5課時

三、第二、三大周:三位數的加減法 20課時

四、第四大周:千米 毫米 5課時

五、第四、五大周:期中複習及期會考

六、第六大周:有餘數的除法 3課時

時 分 秒 5課時

七、第七大周:統計 5課時

總複習 5課時

八、第八大周:期末複習及期末考試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4

一、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基本上具備一定的數學意識、數學理解能力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多數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較強的自律性,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高,興趣濃;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比較熟練,個別在計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異。通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的學習習慣初步形成。因此,本學期重點要抓學習習慣的鞏固,繼續培養學生“傾聽”、“合作”、“交流”等能力和習慣,養成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其次,要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建立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變動情況

1.降低了難度。《標準20xx》對統計與概率樑宇的知識內容進行了調整,提出在第一學段要經歷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過程,瞭解調查、測量等收集數據程,主要體現在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內容的變化上。第一單元是統計的內容,原來二年級下冊主要是教學複式統計表以及以1當5的條形統計圖,現在重點學習調查的方法和記錄整理數據的方法。第三單元是圖形的運動,現在只讓學生直觀認識軸對稱圖形、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刪掉了原來要求畫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以及在方格紙上辨認圖形平移了多少格的內容。

2.完善結構體系。

主要體現在第五、六單元內容的變化上。首先及時安排了混合運算單元,其次是將“有餘數的除法”這一單元從三年級上冊移到了二年級下冊,這樣安排更能突出“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聯繫。

(二)教學內容

這一冊教材包括:數據收集整理,表內除法(一),圖形的運動,表內除法(二),混合運算,有餘數的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克和千克,簡單的推理,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小小設計師等。

(三)編排特點

1.各領域內容穿插編排,互相搭配。

2.繼續加強學生對知識整理能力的培養。

3.繼續注重體現數學背景知識。

4.在完整的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5.練習的層次、功能分明。

6.為教學評價提供線索。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統計的意義,能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學會辨認軸對稱圖形;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4.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訣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5.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二級運算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帶有小括號的兩步式題。

6.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掌握除數是一位數,商也是一位數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

7.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經歷數數的過程,能認識萬以內的數,結合實際物體知道這些數的組成與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9.通過一系列的猜測、比較、推理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2.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除法。2、萬以內數的認識。3、用數學解決問題。

難點:培養生學會獨立審題的能力;學會解決各種應用題。

五、教學措施

1.科學安排解決問題的教學,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2.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

3.改進表內除法教學的編排,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4.提供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5.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六、課時安排

周次

日期

教學內容

課時

備註

1

2.13—2.19

第一單元

1.數據收集整理

2

2.練習一

1

第二單元

1.除法的初步認識

1

2

2.20—2.26

1.除法的初步認識

4

3

2.27—3.5

1.除法的初步認識

1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

4

3.6—3.12

2.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2

3.整理和複習

1

第三單元

1.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1

5

3.13—3.19

2.平移和旋轉

1

3.實踐活動:剪一剪

1

4.練習七

1

6

3.20—3.26

第四單元

1.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

2

2.解決問題

2

7

3.27—4.2

3.整理和複習

1

第五單元

1.混合運算

1

8

4.3—4.9

1.混合運算

3

2.解決問題

1

9

4.10—4.16

2.解決問題

1

3.整理和複習

1

第六單元

1.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

2

10

4.17—4.23

1.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計算

2

2.解決問題

2

11

4.24—4.30

2.解決問題

1

3.整理和複習

1

4.小小設計師

1

12

5.2—5.7

第七單元

1.1000以內數的認識

4

13

5.8—5.14

2.10000以內數的認識

4

14

5.15—5.21

2.10000以內數的認識

2

3.整百、整千數加減法

3

15

5.22—5.28

3.整理和複習

1

第八單元

1.認識克

1

2.認識千克

1

3.解決問題

1

4.練習二十

1

16

5.29—6.4

第九單元

1.猜一猜(一)

1

1.猜一猜(二)

1

第十單元

1.複習表內除法及混合運算

1

2.複習萬以內數的認識及加減法

1

17

6.5—6.11

3.複習克和千克及圖形的運動

1

4.複習解決問題和統計

1

結束課程,複習。

18

6.12—6.18

19

6.19—6.25

20

6.26—

學期結束工作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5

(一)教材簡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單元在此基礎上,教學一些計量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1、注意以學生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教材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在超市購物,引出質量單位,説明“表示物體有多重,可以用克或者是千克做單位”,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還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選擇“從市場買回的蘋果、雞蛋和魚的質量”讓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景中理解數學知識的意義。

2、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學生明確要知道物體的質量要用稱來稱一稱,但對質量單位還缺乏認識,為了幫助學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教材一是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第二是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例如: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然後讓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稱,實際練習讀秤、彈簧秤等常用的樹枝,充實實際測量的經驗並鞏固重量觀念。

(二)教學目標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用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

3、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係:1千克=1000克。

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實際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突破方法: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可以藉助硬幣、一袋食鹽、1個雞蛋等日常用品,讓學生猜一猜,掂一掂,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種,再讓學生説出大約1千克的物體,幫助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在學生明確了“要知道物品的重量,就要用秤稱”和認識了各類的稱之後,重點放手讓學生稱量生活各種常見的物品,掌握稱量方法並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

3、培養估測意識。

在學生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給他們提高先估測在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到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培養估測能力。

教學時間

本單元可用2課時進行教學。

《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課本P85~86頁,及第88~89頁的第3~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克。

2、在具體生活情境中瞭解用天平和枱秤稱物體質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質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實際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3、通過從實際生活中引出質量單位的觀念,讓學生認識到質量單位與時間生活是緊密聯繫的,在時間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學重點:

1、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換算關係:1千克=1000克。

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時間概念,並理解克和千克的關係。

 教學準備: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拿出一本數學教課書,和一隻筆,提問:哪個重有些?

2、肯定學生的回答,並讓學生“掂一掂”,然後讓學生説説有什麼樣的感覺。

3、從剛才的實踐得出結論:物體有輕有重。板書課題。

4、師:究竟怎麼樣知道一個物品有多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方面的知識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主題圖,物體的輕重的計量。觀察主題圖。

(1、)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幅圖畫的是什麼?

(2、)這幅圖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説什麼?

(3、)前幾天,老師讓大家廣泛收集、調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我們現在來交流以下好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單位來表示。

(4、)在學生説的同時,老師拿出有準備的東西展示。

2、克的認識。

(1)提問:通過調查我們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質量,你們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嗎?要知道物品的質量,應該怎麼辦呢?

(2)出示天平,簡單介紹天平的結構,並説明使用方法。

(3)將一個2分皮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盤內,讓學生觀察。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這個2分皮重多少克?板書:克

(4)“1克有多重?”我們來掂一掂好嗎?

3、千克的認識。

(1)出示盤稱。大家認識這稱嗎?

(2)看看盤稱的使用方法。現在要稱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誰能當售貨員來稱一稱?

(3)現在先掂一掂自己的書包有多重?估計有幾千克,然後用稱一稱。

(4)剛才大家都説了,一袋鹽中農500克,那兩袋呢?

(5)板書: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較,請同學們猜一猜,誰重?

板書1000克=1千克

齊讀:1000克=1千克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完成教材第88頁第3題。

先讓學生自己調查,然後全班交流,對不同的意見教師解釋。

2、完成教材第89頁第4題。

學生先獨立填寫,交流時説明道理。

3、完成教材第89頁第5題。

學生獨立填寫,交流時説明具體做法。

4、完成教材第89頁第6題

先讓學生同組之間學生交流猜測,交流時重點説一説道理。教師解釋偏差範圍。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今天你學習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6

一、 學生情況分析:

二年級學生一年來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時能積極思考,積極發言,作業認真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提出並解決簡單的問題。對位置、圖形、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也能較好地掌握。個別學生還沒達到計算正確、迅速,今後要加強輔導。

二、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與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及用數學解決問題。

表內除法的編排體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在學生已經比較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內除法的教學。第二,不再明確區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兩種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個蘋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從而使學生理解除法的含義。

萬以內數的認識改變了原有的編排結構,先教學1000以內的數,再教學萬以內的數,出現了數位順序表和近似數。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編排具有過渡的特點:在上一冊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三位數(幾百幾十)的筆算加、減法,為進一步學習多位數加、減法作好準備。本單元還結合幾百幾十的加、減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學內容,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根據具體情況,運用估算解決實際問題。

解決問題主要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安排瞭解決問題教學單元,以學生生

動活潑的課外活動內容為素材,展示學生在實際活動中碰到的各種問題;二結合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教學,適時安排解決問題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數與計算知識後,學習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圖形與變換一章,內容包括“鋭角和鈍角”“平移與旋轉”。與原有教材相比,“鋭角和鈍角”的認識明顯提前了,“平移與旋轉”是新增加的內容。在量的計量方面,教學克和千克,突出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活動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質量觀念。在統計知識方面,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意義,學習簡單的數據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本冊教材還安排了“找規律”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不僅使學生知道現實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發現和欣賞數學美、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要求: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知道小括號的作用。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習慣,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能比較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會用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學習習慣。

3、使學生會辨認直角、鋭角、鈍角;使學生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初步滲透變換的教學思想方法。

4、讓學生親身經歷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學生學會綜合應用乘、除法運算解決簡單的或稍複雜的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嘗試運用分析、推理、轉化的方法。

5、讓學生經理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產生過程和作用;能人、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幾個千、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能用符號用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能説出各數位的名稱,識別各數位上數字的意義;結合現實素材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近似數,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讓學生進一步學習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並與他人交流,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逐步發展學生的數感。

6、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學生知道用稱稱物體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7、使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估算意識;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8、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瞭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驚醒簡單的分析;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9、使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發現圖形和數字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使學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知識

四、教學措施

1、從學生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一些遊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於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如:組織學生進行開展“分一分”的活動,在平均分的過程中,體驗除法的含義,等等。

3、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提供了很多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教材中還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如“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哪些問題可以用除法解決,並與同伴説一説”,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

4、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於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應該多多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和潛能生。

5、月休佈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跟生活聯繫的需要實踐調查之類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6、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將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新《課標》基本理念,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繫;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必要的應用技能。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建立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二年級(1)班和(2)班數學課的教育教學工作,每個班都有51名學生,共有學生102名,兩個班的大部分同學作業清楚,態度端正,對數學表示出了較大的興趣。

學生經過一年半的數學學習,基本上具備一定的數學意識、數學理解能力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多數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較強的自律性,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高,興趣濃;大部分學生對計算比較熟練,個別在計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異。但由於新教材“解決問題”等教材編排的特殊性,大多數學生對如何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和分析問題上存在欠缺。但在解決簡單問題上,學生初步形成數學意識,能發現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並進行分析和解決,具有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的學習習慣初步形成。因此,本學期重點要抓學生學習習慣的鞏固,繼續培養學生“傾聽”、“合作”、“交流”等能力和習慣,養成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其次,要使學生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建立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三、教學內容:

(一)、這一冊教材包括:數據收集整理,表內除法(一),圖形的運動,表內除法(二),混合運算,有餘數的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克和千克,簡單的推理,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小小設計師等。

四、教學目標

1、瞭解統計的意義,學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學會辨認軸對稱圖形;結合實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

4、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基礎上,綜合應用表內乘除法的計算技能解訣一些簡單和稍複雜的涉及乘、除運算的實際問題。

5、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含有二級運算的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學會計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帶有小括號的兩步式題。

6、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後有剩餘的現象抽象為有餘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含義,認識餘數。掌握除數是一位數,商也是一位數的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

7、結合生活實際,體會生活中有大數,感受學習大數的必要性,經歷數數的過程,能認識萬以內的數,結合實際物體知道這些數的組成與分解。

8、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9、通過一系列的猜測、比較、推理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2、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除法。2、萬以內數的認識。3、用數學解決問題。

難點:培養生學會獨立審題的能力;學會解決各種應用題。

六、教學措施:

1、繼續加強學習慣例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認真審題和計算、重視驗算、規範書寫格式等的教育。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學習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協助學生積累參與數學活動的經驗。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數學活動的紀律。

4、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教學和相關思想的滲透。

6、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和優等生的培養。採取生生互幫與教師輔導相結合、數學學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層面的對學困生進行輔導。

7、提供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8、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文章來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8

一、同學情況分析

同學經過一年半的數學學習,基本上具備一定的數學意識、數學理解能力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多數同學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較強的自律性,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高,興趣濃;大部分同學對計算比較熟練,個別在計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異。但由於新教材"解決問題"等教材編排的特殊性,大多數同學對如何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和分析問題上存在欠缺。但在解決簡單問題上,同學初步形成數學意識,能發現生活中簡單的數學問題,並進行分析和解決,具有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的學習習慣初步形成。因此,本學期重點要抓學習習慣的鞏固,繼續培養同學"傾聽"、"合作"、"交流"等能力和習慣,養成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其次,要使同學在獲得數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建立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二、教學內容及教學重難點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簡單的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圖形與變換,克和千克,統計,找規律,用數學解決問題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這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表內除法、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用數學解決問題。表內除法是學習多位數除法的基礎。因為任何一個多位數除法,在計算時都要分成若干個一位數除以一位數。因此,表內除法同表內乘法一樣,是國小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小同學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須達到計算正確、迅速。

這冊教材的另一個重點是萬以內數的認識,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同學認數的範圍擴大到四位。這是學習讀、寫多位數的基礎。我國的計數習慣是每四位一級,把萬以內的數位順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級數的讀、寫法則,再學習萬以上的數就可以類推了。因此,這部分內容是進一步學習認數的重要基礎知識。同時,這部分內容也是培養同學的數感的重要素材,通過教學讓同學感受大數的意義,認識近似數,學習用具體的數描述生活中的事物並會用數與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數感。

在加、減法計算方面,在上一冊百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教學三位數(幾百幾十)的筆算加、減法。這些內容是進一步學習計算的基礎。例如,兩位數的乘法中要把兩個部分積加起來,實際是計算三、四位數的加法,兩位數除法中每次試商後通常要做三位數減法,等等。

解決問題是在學習了一些數與計算知識後,結合現實生活的具體情境,使同學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讓同學用所學的計算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初步培養同學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對於實現培養同學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目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量的計量方面,這一冊給同學初步建立質量觀念,使同學初步認識克和千克。讓同學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通過自主探索和動手實踐的活動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並通過實際操作與體驗,培養同學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圖形與變換一章,包括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和認識"鋭角和鈍角"等內容。結合生活實例,使同學通過直觀、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學會進行最簡單的圖形平移,會辨認直角、鋭角、鈍角。發展同學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讓同學進一步瞭解統計的意義,學習簡單的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認識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並且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同學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同學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這一冊教材也安排了"找規律"的教學內容,繼續引導同學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探索圖形和數的排列規律,不僅使同學知道現實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着數學知識,同時培養同學觀察、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發現和欣賞數學美、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同學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實踐活動,讓同學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悦,培養同學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同學:

1.認識計數單位"百"和"千",知道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十進關係;掌握萬以內的數位順序,會讀、寫萬以內的數;知道萬以內數的組成,會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能用符號和詞語描述萬以內數的大小;理解並認識萬以內的近似數。

2.會口算百以內的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口算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會進行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的計算,並能結合實際進行估計。

3.知道除法的含義,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法和除法的關係;能夠熟練地用乘法口訣求商。

4.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含義,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知道小括號的作用,會在解決問題中使用小括號。

5.會辨認鋭角、鈍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轉現象,會在方格紙上將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或豎直方向平移。

6.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瞭解統計的意義,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和簡單的複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並能進行簡單的分析。

8.會探索給定圖形或數的排列中的簡單規律;有發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有運用數學去創造美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四、教學措施

這冊實驗教材的編寫,是以《標準》的基本理念和所規定的教學內容為依據,在總結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國小數學教材研究和使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編排。對於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同學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多樣化、改變同學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因此有以下幾點措施:

1.科學安排解決問題的教學,重視培養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2.萬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重視發展同學的數感。

3.改進表內除法教學的編排,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4.提供關於空間與圖形的豐富素材,促進同學空間觀念的發展。

5.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激發同學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同學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與代數:

在把若干個物體平均分的活動中認識“剩餘”現象,理解餘數一定比除數小的規律。掌握有餘數除法的求商方法,會列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

聯繫生活實際並通過學具操作認識千位,知道計算單位百和千的關係,掌握三位數的組成,會讀、寫千以內的數,會比較數的大小。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整百數加整十數及相應的減法,會對千以內數的大小進行簡單的估計和判斷。

在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基礎上探索三位數加、減筆算的方法,掌握計算要領,並會進行相關的估算和驗算。

經歷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筆算方法的過程並掌握算法,會口算整十數乘一位數和不需要進位的兩位數乘一位數,會估計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積的範圍。

空間與圖形:

通過有效的學習活動,認識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能根據給定的東、南、西、北某一個方向,辨認出其餘七個方向。能運用方位詞語清楚地描述物體所在的位置,能看懂、會設計簡單的路線圖。

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有頂點和邊,會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初步認識直角,知道角有頂點和邊,會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初步認識直角,會用直角判定鋭角與鈍角。

在測量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與米、釐米的關係。會恰當選用長度單位計量並表述物體的長度,會進行長度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

統計與概率:

經歷統計活動的過程,會對同一組數據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

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塊都是呈現統計結果的方法,會利用統計結果進行簡單的判斷、聯想和預測。

2.數學思考方面。

通過認識千以內的數,進一步提高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在具體情境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係的能力。通過有關口算、筆算和估算內容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計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學會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解釋計算結果的合理性,發展數感。通過探索和發現數、計算以及平面圖形中的一些簡單規律,進一步提高比較、歸納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符號感。

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一步感受統計的必要性。通過簡單的實際調查以及對數據進行分類整理活動,進一步積累收集和整理數據的經驗,體會分類方法的多樣性,更加客觀地理解統計結果,從而發展統計觀念。

在觀察、猜想、驗證等數學活動過程中,繼續發展推理能力,學習有條理地、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考。

3.解決問題方面。

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從日常生活、問題情境和各種數學現象中發現並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

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積極嘗試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和分析問題,初步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初步的反思和評價。在與同伴的合作交流中,體會合作的益處,提高參與合作交流的積極性。

4.情感與態度方面。

從現實的、有意義的數學學習內容中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進一步提高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習數學的願望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數學思考的價值與魅力。在教師和同伴的幫助下,主動發現自身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分析原因並及時作出調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一共編排了10個單元教學內容。在“數與代數”領域先教學有餘數的除法,然後依次教學千以內數的認識,三位數的加法與減法,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結合計算,教學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教學分米和毫米,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方向和簡單的路線圖,直觀認識角(包括直角、鋭角、鈍角)。在“統計與概率”領域教學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並分別計算。全冊教材編排了二次實踐活動,《測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動,利用指南針在校園內測定各個方向的景與物;《你能跳多遠》是專題型活動,運用統計的方法研究各種形式的跳。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1.選擇現實的、有利於學生探索的素材

現實的學習素材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從數學的角度研究和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便於學生從已有的認識和客觀事實出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數學問題進行思考、探討,獲得對數學的理解和認識。根據這樣的認識,教材特別重視對學習素材的選擇。一方面,讓學生藉助自己熟悉的具體情境來學習數學。例如,選擇學校圖書館借書情況的數據,提出加、減計算方面的問題,就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聯繫生活經驗來研究、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進而提高學習三位數加、減計算的主動性,體會數學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選擇學生能體驗到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根據已有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認識不同的方向,利用方向對物體“認識方向”以及描述經過的路線,發展空間觀念。此外還設置常見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發展應用意識等等。另一方面,用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情境來促進學生的學習。例如,用“動物運動會”上不同動物長跑、跳高比賽的場景,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類統計;用具有生活氣息的大象搬木頭、猴子採桃子等童話場景,引導學生學習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以及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等。

整冊教材還充分注意題材內容的廣泛性,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加強學科間的綜合。同時又注意同一單元例題題材的整體性,用實物、對話、表格和圖片等多種表達方式呈現學習內容。如加法、減法這兩個單元的例題,全部以圖書館為現實背景,用表格呈現數據,以便學生感受和利用這些數量之間的聯繫來學習新的內容。

2.努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活動是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也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數學教學,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面對現實的具體問題,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思維的方式,參與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數學活動,經歷數學問題的產生、數學知識的形成、數學結論的得出的過程,獲得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發展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因此,教材注重讓學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為主要方式學習數學。例如,在認數時,讓學生通過數一數理解千以內數的實際意義,通過自己的觀察、撥算珠和分析活動,認識千以內數的組成,學會數的讀寫。在學習有餘數除法時,讓學生自己用學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餘的情況,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有餘數的除法並學會計算。在學習乘法計算和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時,讓學生經歷“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建立模型——應用解釋”的過程,從與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釋中探索出相應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在“確定位置”時,引導學生親歷其境,感受觀察者所在的位置,確定不同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體的位置和經過的路線。在認識角時,讓學生從對一些物體的觀察中抽象出“角”,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鞏固角的概念、認識角的大小。在學習統計時,讓學生按不同分類標準依次經歷收集、整理、描述相應數據的過程,並用統計的數據進行分析、交流等等。

景運用計算的知識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提供現實場景讓學生嘗試提出數學問題並加以解決,用統計數據的方法對現實問題進行量化分析並作出簡單判斷,讓學生利用周圍的環境確定物體的位置和位置關係,依據平面圖結合實際背景進行路線的描述,結合分米和毫米的認識進行簡單的測量,加強長度觀念和長度單位的應用等等。

為了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對一些特殊的實際問題,教材設計現實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聯繫實際場景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繫,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探尋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策略和方法,體驗事物之間簡單的數量關係。例如,結合加減計算安排了用加減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結合乘法計算安排了用乘法和加法(減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這對學生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裏的簡單應用,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和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是大有好處的。

除了上述的一些特點外,本冊教材還重視練習的設計與安排,體現練習的層次性;注意有意識地、逐步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注重發展學生積極日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注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所有這些都將有力地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二年級的孩子在經過一年半的學習生活後,已養成了很好的學習習慣。基本上能做到上課時能積極思考,積極發言,作業認真按時完成.大部分同學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的加減法,能提出並解決簡單的問題.對位置、圖形、統計等方面的知識也能較好地掌握。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着一定的興趣,樂於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雖然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孩子的成績都不錯,但是成績不能代表他學習數學的所有情況,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並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

四、主要措施

1、要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不光憑經驗,過去怎樣提,現在也怎樣提;也不能搬課本,凡是課本上的有的內容,都作統一的教學要求,而應該根據教學指導綱要,結合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要防止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2、要尊重學生,注重學法滲透。在學習中,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和以講代學,要把課堂中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探索、交流和練習。

3、以學生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4、要多設計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動,培養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

5、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答應用題的能力,還誚鼓勵學生動用所學的知識解答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

6、要注意教學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課本中的一些例題和習題的編排,突出了思考過程,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暴露思維過程,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7、要精心設計教案,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進行直觀教學,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輕鬆,覺得紮實。

8、加強導優輔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9、滲透德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五、教學進度安排

1、餘數的除法-------------5課時

2、認數-------------------8課時

3、分米和毫米-------------2課時

4、加法-------------------7課時

5、認識方向---------------3課時

6、減法-------------------12課時

7、認識角-----------------2課時

8、乘法-------------------11課時

9、統計-------------------3課時

10、期末複習---------------10時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學計劃 篇10

(一)概述

【研究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

【課時安排】 本單元安排2課時課堂教學+課外克和千克體驗活動,其中課堂教學分新授課和練習課。

(二)《克和千克》課程規劃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二(下)年級將“克”和“千克”兩個內容集中學習。這部分內容主要學習克和千克兩個質量單位,是後面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質量問題,但質量單位還是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而且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因此,使學生初步建立起質量的觀念既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材首先通過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在超市購物,引出質量單位,説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單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材還注意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事物,“從市場買回的蘋果、雞蛋和魚的質量”,讓學生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給學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觀念,使學生明白要知道物品的輕重不能單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

接着教材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克和千克是兩個基本的質量單位,如果學生對這兩個單位的實際“大小”形成了較鮮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確運用他們進行估測或實測,也容易掌握單位間的進率。反過來,學生在進行實際測量的活動中,也能進一步加深和鞏固這兩個質量單位的觀念。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眼睛觀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覺來感知。為了達到這種相互促進的效果,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教材採取了這樣一些措施:

(1)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藉助一個2分硬幣和一袋1千克的鹽,讓學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讓學生説出大約重1千克的物體,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給學生提供測量實際物品的機會。如説明“要知道物品的輕重,可以用秤稱”,介紹一些常用的秤,讓學生認識測量的工具。再如,讓學生稱從家裏帶來的各種物品。讓他們在認識一些不同的秤後,實際練習讀取盤秤、彈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數值,充實實際測量的經驗並鞏固重量觀念。

(3)培養估測意識。如,在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後,給他們提供了先估測再實測的練習,讓學生比較估測與實際測量所得結果的差別,從而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教材提供的這些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着重幫助學生建立克與千克的重量觀念。

【學情分析】

(一)學生基礎:

1. 生活經驗:克和千克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模糊的、直觀的、片面的。

2. 技能基礎:學生所必須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二年級學生都有點基礎了,但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培養。

(二)學習動力源:

1. 目的:學生通過預習可以明確本課知識學習目標,但通過此課要達到的能力目標還不甚理解,教學中,教師應有意滲透能力培養。

2. 興趣:通過課堂內外的學習,讓學生參與調查、討論、操作、比較、遊戲等活動來學習知識,克和千克體驗活動可以發展學生能力,使學生興趣很濃。

(三)習慣和能力培養:

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對國小生是很重要的。二年級學生經過近兩年的學習已經具備了初級水平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是老師應該面對的實際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培養。

【單元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在具體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學生知道簡單的用秤稱物體的方法。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掂一掂、稱一稱幫助學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重點】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質量觀念,掌握千克與克之間的進率。

【難點】

認識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質量的觀念。

【課時安排】

本單元安排2課時課堂教學+課外克和千克體驗活動,其中課堂教學分新授課和練習課。

【教學策略】

教學重難點突破的關鍵:

利用主體實踐體驗活動,採用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數一數、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手、口、眼、耳、腦等多種感觀,讓學生全方位反覆感知質量單位。

新課教學之後,學校開展“克和千克體驗活動”,直觀、立體式的把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讓數學再回歸生活,這種濃濃的數學味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教法、學法設計:

教育家説:“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通過體驗活動,自己去感覺發現,比知識灌輸更重要。所以“不要立即吐露你的全部祕密,讓學生在你説出來之前先去猜,儘量讓他們自己找出來。”因此,活動體驗教學法為主,知識灌輸為輔,寓教於樂,進行教學。這樣才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繫。運用“體驗—交流—再體驗—類比—鞏固—應用”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知識、練技能、發思維、長能力、展特長,達到知識能力雙豐收。

鞏固練習設計: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練習設計有層次性、趣味性、參與性、開放性為一體。課後安排看一看、問一問、稱一稱的調查活動,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迴歸生活。

項目研究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克和千克》,本單元共2個課時課堂教學+課外克和千克體驗活動,課堂教學分新授課和練習課。

我們的特色是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寓教於樂,活動育人。通過“克和千克體驗活動”使學生更立體、直觀、有效的認識克和千克。

我們的優勢在於把知識形成體系,構建校本課程,以校園網為展示平台,牽手網絡,資源共享,博眾所長,使單元知識系統化、數字化、特色化。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突破單一的教學方式,以有趣有效的數學活動為數學學習的主要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類比比較、大膽猜測,實驗推理,合作交流,積極思考,逐步建立學生的質量概念以及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並初步形成了“克和千克”低年段教學三步走的教學模式,突顯趣味性、靈活性、開放性、可操作性、可持續性等特點。

體驗、操作

情境導學——演繹歸納 推理、驗證——實踐應用

交流、歸納

實踐證明,運用三步走教學策略是行之有效的。通過問卷調查和水平測試抽樣分析,我們的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學生方面,質量觀念得到提升,思維變得開闊,敢於創新,善於變通;教師方面,通過研究學習,開拓了視野,提升了能力,對專業成長促進較大。在研究過程中,大家齊心協力,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及時反思與建議,形成了一種開拓進取、團結奮進的教育教研新風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xiaoyuan/1j5w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