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閒話鯽魚散文

閒話鯽魚散文

故鄉就在揚州城外,村莊端坐在莊稼的腹地,四周河流縱橫交錯,形成了一張巨網,兜住了田野上的四季景色,也網住了每一個遊子的心。雖然我現在生活在蘇南經濟發達的常州,享受到現代文明的繁華與都市生活的便捷,但經常魂牽夢繞的還是家鄉田埂上那綠茵茵的馬蘭,那倒掛在小河上隨風輕拂的柳枝,更有那暢遊在小河裏的魚蝦。每次媽媽從鄉下來,都帶來許多水鄉的特產,有荸薺、菱角、鮮藕、茨菇,還有芋艿,品種多得幾乎可以擺一個農貿市場的攤位。最是那些鯽魚,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還活蹦亂跳的,與從水鄉走出來的人一樣,具有超乎尋常的生命力。

閒話鯽魚散文

過去在老家,到處可見鯽魚,河塘,溝渠,甚至秧田裏都有。有一年秋天,放學回家的我,手提竹籃給在田間勞動的母親送吃的,走近一口清空了綠肥的草塘,只見塘裏有魚。那魚翅像一隻只小風帆在水面上穿來劃去。到了深秋,準備開鐮割稻子了,要擱田,不再往稻田裏灌水,因此草塘裏的水越來越少,那些長在草塘裏的魚就簇擁在一起了。等媽媽吃完,我拿着籃子滑下草塘,在水裏一兜,提起籃子,魚就乖乖地成了俘虜。回去一秤,足足竟有四斤!除了昂嗤魚和烏魚,故鄉的雜魚就要算鯽魚的生命力最強了。先把餐條魚、塘鱧魚這些無法養活的魚與雪裏蕻鹹菜燒了,剩下的小鯽魚養在陶缸裏,可以慢慢地吃。

在草塘裏抓到鯽魚,完全憑運氣。真正有技術含量的還是在野河塘裏釣魚。

春季是水鄉孩子垂釣的黃金季節。陽春三月,春風吹綠了樹,染紅了花。蜜蜂起舞,蝴蝶翻飛,黃鸝輕啼,布穀聲聲,到處生機盎然。我們就在一片篙草叢中,先投下餌料,然後在魚鈎上穿上一條紅紅的蚯蚓,將之輕輕地沉入水中。提着釣竿,盯住浮標。如果浮標長時間不動,不時地提升一下魚竿,以便讓過往的魚看到誘餌。微風起時,吹皺了河水,如同在一匹綠色的綢緞上打起了一道道摺痕。當水面上翻起了星星點點的水泡時,多半游來了一羣鯽魚。春天的鯽魚大都很饞,見到蚯蚓便一頭沉入河底,咬起魚鈎再浮上來。站在岸邊,看到浮標在水面上先是一顛,接着猛地向下一沉,過一會兒那些淹沒在水裏的浮標又都一節節浮出水面時,迅速地提起釣竿,鯽魚就上鈎了。上了鈎的鯽魚只得掙扎着離開水面。把釣線上的魚兒摘下來放進魚簍,不必沉浸在收穫的喜悦裏,趕緊再準備好誘餌。鯽魚大都成羣結隊地游來游去,那水面上泛起的水泡,説明水底還有呢。下鈎,提竿,摘魚,再下鈎。如此來來往往,不到一個時辰,兩三斤重的鯽魚就在簍子裏撲騰了。

每年盛夏之前故鄉都經過一段梅雨季節。一場豪雨過後,一條條水溪沿着溝渠順流而下,最後流入河裏。此時正是鯽魚產卵的時節,它們紛紛逆流而上。一條條鯽魚朝着溝渠水流在河灘上所形成的瀑布凌空躍起,如同閃電在水面上掠過,但很少有魚能躍過瀑布的,絕大多數魚被急流衝回到河裏,只能無奈地在水裏打轉。這時,我們就選擇一條平坦的小渠,在臨近河邊的渠口支上一隻竹籃,用粘土鑲住籃子邊框外側的空隙,讓水流只能穿籃而過。走到小渠的上游,赤腳滑入渠裏,邊走邊攪,沿着水流走向渠口。有的`魚就撞在我們腿上,它們急切地逃往上游,用生命的潛能作最後的一搏。但大部分魚都隨波逐流,一直被趕到渠口,只得在竹籃裏亂竄了。

這是黃梅季節孩子們小打小鬧的捕魚方式,大人則用扳罾捕魚,不僅能捕到鯽魚,幾乎河裏的所有魚種都能捕到。

説起扳罾,不是水鄉出來的人很難理解。《説文》有:“罾,魚網也。”可這魚網,又與別的魚網有所不同。它不靠肩拉,不靠旋撒,不靠圍障,只是把網隱匿水中,靜靜地等魚來,周而復始地扳起落下。扳起,撈魚;落下,等魚。在梅雨季節,扳罾人在緩緩流動的汛水邊搭好藏身的窩棚,撐開新結的罾網。那罾架是拿燎炭火烤了的毛竹,彎處蹩成一道彩虹,用鼻翼聞聞,還散發着毛竹的清香呢。這種毛竹須有上好的彈性,這樣罾網才能繃緊,撐得方方正正的。罾網是前幾天用豬血煮了在日頭下曬過的,烏黑中泛出暗紅。

扳罾如守店,不僅需耐得住寂寞,還要有力氣與技術。不會扳罾的人,往往十罾九空。沒有一把好力氣,連水百來斤的大罾,如何扳出水面?弄不好,連人都被甩進河裏。小時候喜歡看隔壁的老伯扳罾。他收罾雙腿站成弓箭步,屁股下蹲,兩臂肌肉青筋暴出,罾網就在瞬間離開水面。固定好罾繩,解開纜索,划動大澡盆,拿操網將罾中活蹦亂跳的魚兒一一操起。有魚不喜,無魚不怨。古有詩云:“蝦子小魚無半個,空扳明月兩三罾。”這是一種境界。看看差不多了,拎着魚簍便打道回府,夠吃夠用就行。

出梅以後就是盛夏。故鄉的小河便成了孩子們避暑的勝地。烈日炎炎,大人聚在村頭的楊柳樹下納涼,有的坐在板凳上輕搖着蕉芭,有的靠在樹幹上打盹,連奶着嬰兒的村婦也午睡了。四周一片沉寂,狗也變得安靜了,懶洋洋地躺在主人的腳下喘氣。村後的蘆葦灘上卻是一副熱鬧的景象,女孩們在河邊摸蝦,男孩們有的在淺水灘上拾貝,有的在蘆葦叢中摳蟹。孩子們的嬉鬧聲、拍水聲、浮在水面上用來盛蝦裝貝的臉盆的撞擊聲,匯成了水鄉夏日最美的音樂。小時候,我常跟着隔壁的大哥哥,扛着趕罾、揹着竹簍到運河的淺水灘捕魚。趕罾是一種獨特的漁具,底部與三個側面都是網,空着一個側面。捕魚時,站在水裏,提着由三個側面匯合處的把手,把罾放入水中,然後用腿把魚趕入罾中,提起趕罾便可以捉住魚了。用這種方法主要抓到的是小鯽魚,一般情況下,一箇中午能抓到兩三斤。

到了深秋,故鄉人就用地龍捕魚。地龍就是一張圓筒形狀的網,通常被鋪成一長條放在河底。在網裏放一些紅薯或芋頭。秋天的鯽魚為了過冬,要在體內積攢脂肪,拼命地進食。見到食物,挖空心思也要吃到。由於入口安裝了竹製的倒刺,鯽魚進得來,出不去了,就只得束手就擒。

眼看進入冬季,故鄉的鯽魚沉入水底。這時捕捉它們只能下河徒手去抓。穿上用橡膠注塑成型的外套,到達河底。舉起竹竿,狠狠地在水面上撲打。鯽魚受到驚嚇,四處逃竄。有些鯽魚躲進岸邊的草叢。一般從水底往岸邊捋去,一把抓住鯽魚放進竹簍裏。沿着河灘,繼續往前,重複同樣的動作,一個下午可以抓三四斤鯽魚。

到了嚴冬,鄉親們抽水起塘,不只為了打魚分給每家每户,讓大家過一個豐盛的春節,還把塘裏的淤泥接到岸上,作為來年莊稼的肥料。這時我們就在河底的淤泥裏尋找鯽魚。鯽魚的生命力很強,在冬天的淤泥裏,只要有點水分就能存活。運氣好些,在一兩個小時內可以摸到幾斤鯽魚呢。

如今在蘇南,我兒時採用的那種捕魚方式已經不管用了,原因是水環境被污染,野生鯽魚幾乎絕跡。鯽魚大都生長在人工養殖的魚塘裏,雖然覓食不愁,但缺少了水產學的生命自由。

標籤: 鯽魚 閒話 散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wenxue/rd9j1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