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認識自己散文精選

認識自己散文精選

聽聞麻省理工學院某中國籍學生自殺的消息時,我正在公交車站無聊地翻着手機。曼哈頓的燈光已經開始照耀在這個全世界最神奇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這是紐約最平凡不過的一個夜晚。

認識自己散文精選

這個28歲的中國女孩2001年移居美國,獲得電機工程學學士學位後曾經在華爾街工作,201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知名的Sloan商學院就讀。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她明年就畢業了。她在遺書中聲嘶力竭地向活着的人哭訴:“除了中文,我覺得我沒有任何優勢。”

在美國的大學生活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曾和她一樣,想要意氣風發地衝刺華爾街,夢想在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叱吒風雲。麻省理工Sloan商學院的網站,到現在還在執着地給我的郵箱留言做廣告。大二結束的時候,我也曾和她一樣,精疲力竭,覺得前途黯淡。她説,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面對比自己優秀百倍的同學,她已經沒有能立足的東西。

三四年前的我對此會再同意不過。可是她錯了,我曾經也錯了。也許這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但吃掉我們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我們自己。“寶貝你真聰明”——伴隨一生的魔咒

從小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這是個才女,聰明得很”。如果説“聰明”二字在我的國小,甚至中學年華是良好的祝願,到了我出國,它搖身一變,變成了甩都甩不掉的魔咒。當今的發展心理學在談及教育小孩的時候,也非常忌諱這兩個字。全中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斐然,可是這個目標遮擋了家長們的視野,也給孩子的內心施加了無謂的.壓力。我的媽媽是一個很有智慧的女人,但是她良好的心願也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小的時候,媽媽為了讓我自信一些,她告訴我我是個聰明的孩子。她熱切的眼神二十多年來從來沒有變過。小時候,媽媽藉助釣魚遊戲教我認字,看到我迷戀《還珠格格》,她就鼓勵我讀清朝歷史。後來我迷上了英國魔幻小説《哈利·波特》,她就走遍當時並不發達的本地書店,最後從首都淘來最新版的書。在大陸還沒有中文譯本的時候,我已經擁有了台灣版的第一本《哈利·波特》。我對《哈利·波特》的迷戀讓我發現了該書中文版譯文生硬,媽媽便鼓勵我去讀英文版本。“聰明”這兩個字在國小的時候讓我自信無比,我堅信我可以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成功的早教的確讓我在上國小的時候遊刃有餘。國中一年級時,我家搬到了大連。第一次期會考試我只考了年級第188名,我頓時哭成了淚人。後面的幾次考試,上了發條的我一口氣衝到了年級19名。幸福隨着第二次搬家再一次煙消雲散。我考進了北京四中,然後我的成績就又墊底了。好在四中很人性化,從來沒有公開過我那慘淡的排名,都是發給我一張張的小紙條。我又開始咬牙奮戰,到了第二年,我又排在了年級前20名。

但是這個故事,其實很悲傷。它並不是對奮鬥的謳歌。

從一開始,我的所有動力都來源於:我很聰明,我應該比別人厲害才對。但是這個邏輯,一定會在強手如雲的世界裏漏洞百出。美國,就是我的第一個滑鐵盧。比不過別人就是世界末嗎

如果説,在中國萬千大學聯考大軍過獨木橋的時候,我都一直是個站在聰明者隊伍裏的幸運兒,那麼來美國唸書的最初兩年,我幸運地倒下了。杜克大學是全美排名第8的學校,原始森林環繞着哥特式建築。那本來應該是一個青春女孩的天堂。然而,不一樣的語言,金髮碧眼、活力四射的美國同學,和各個國家高中的尖子生,組成了我的煉獄。思想因為語言的不熟練憋在肚子裏倒不出來,文化差異大,學不過別人,連玩也玩不過。慢慢地,我的心理壓力讓我開始懷疑出國的決定是否正確。

這是我們的教育帶給我們的印記。從教育的開始就被注入了競爭的思想,在一輪輪激烈的競爭中,我們對自己的定義變成了一個個數字。在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逐漸失去了定義自己的機會。孩童對聰明的理解,和對天才的理解差不多:“聰明的人總是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解決任何難題,天才是不用付出太多努力的。天才一旦用功便會有超出常人的飛速進步。”

如果説,在當今中國教育的道路上,被排名、被捲入競爭不可避免的話,那麼家長能做的便是引導孩子,讓孩子具有正確的歸因能力:歸因於事而不是歸因於人。告訴他做事要堅持,做人要負責任,告訴他除了自己沒有人能夠定義他。別人的誇讚和批評,到底是對事還是對人,這種差別對孩子的心理建設極為重要。

20世紀90年代,斯坦福大學著名心理學家 Carol Dweck的研究表明:從小被誇獎聰明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表現出強烈的與他人競爭的意識。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不接受任何挑戰。原因是孩子們害怕失敗後別人會懷疑他們不聰明。選擇不嘗試可以給自己留一條退路。而從小接受“對事不對人”誇獎的孩子,會對自己的進步更感興趣,同時也更容易挑戰自己。這些孩子的承受能力更強,情緒也不會輕易受到影響。

誇孩子聰明,就是在告訴孩子成功的原因是他的本人特質。每當孩子做好了一件事,“聰明”這種誇獎讓孩子自動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本人的天生特質,而不是他對這一件事的理解、努力程度和堅持程度,即所謂“對人不對事”。而當我們對孩子説“你真棒,這件事做得真好”的時候,孩子理解到的是大人對這件事的讚揚。給孩子貼上“聰明”“愚笨”等標籤會讓孩子忽略他後天的努力和一件事本身的特性。當“聰明”的孩子比不過別人的時候,孩子會立刻將結果歸因於自己本身:“比不過別人,我就不再聰明瞭。如果我不聰明瞭,那我是誰呢?”瞭解自己,才能瞭解世界

2012年,我正處於人生的低谷,也處於思維的高地。充滿了挫敗感的學習生涯,混亂不堪的人生規劃,加之浮誇冷漠的社交圈,激發了我的求生本能。我開始反思自己,尋找問題的根源。當時還在念經濟專業的我,一口氣選修了兩三門心理學課。不好意思去看心理醫生,就只好挽起袖子自己來了。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開始尋找自己的時候,他才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價值。去掉了所有的光環和附加價值,我是誰?

不要小看這件事,尋找自己很困難。一個人要很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優勢劣勢,瞭解自己深層次的慾望,瞭解自己的心結和恐懼,才能真的做到給自己一個正確的定義和目標。那些看起來非常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可能並不真的瞭解自己。漫漫大學聯考路剝奪了孩子探索內心的機會,大部分家長也從未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不瞭解自己,給很多人造成了一生的迷茫與困惑。很多偉人窮其一生都在定義自己。他們在尋找自己的路上,創造了偉大的作品,而成功只是附加值。一個沒有了自我的人,人生便會迷茫而灰暗。

那一年,我每天思考自己的喜惡。我發現自己喜歡自由,不喜歡被規矩捆綁手腳;我發現自己觀察力很強,但是獨立能力很差;我發現自己喜歡深入交流的友誼勝過呼朋引伴的姐妹淘;我發現自己害怕孤單,卻更害怕吵鬧;我發現自己喜歡帥氣但沉默的男生,討厭放棄自我的女生。更深入一些,我發現我愛跟別人比較的弱點最終讓我陷入瓶頸,我發現我脆弱的體質和過重的心理防範機制使我根本不適合事務繁重、人脈勝過業務的金融業。我敏鋭的感受力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力,促使我選擇了心理學作為自己的專業。也正是因為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專業,我開心極了。同時我放棄了無時無刻不在的橫向比較,開始為自己設立短期目標。看着自己一點一點進步與超越,我既充實又幸福。

你的孩子瞭解自己嗎?家長們可以問問自己的孩子。他最深層的恐懼除了蜘蛛是不是還有失去自我,他最擅長的事情是不是除了做數學題還有開導朋友。

標籤: 散文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wenxue/qdn9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