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文學 >

心理邊緣人-散文隨筆

心理邊緣人-散文隨筆

《千機變》中TWINS説,和吸血鬼談戀愛也不錯。她們不會邊緣到想成為吸血鬼,但絲毫不妨礙她們欣賞吸血鬼的魅力。

心理邊緣人-散文隨筆

誰?在美國,估計有一萬個年輕人,自稱是吸血鬼的後代。他們晝伏夜行,互相飲血,有時甚至睡在棺木內。要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怪誕的信念,就要先從吸血鬼的吸引開始。吸血鬼,這個永遠死不了的貴族,並非一般嚇人的鬼。他是英國作家BRAM STOKER筆下的人物,半人半怪,鎖着千年的寂寞,一個世紀來都是令人費解的謎。 這神奇人物一向是電影及舞台上的寵兒。印象最深的是法國女演員 KATHERINE DENEAU扮演的女吸血鬼,古典優雅的皇殿中,羅帳燭光,卻血淋淋慘不忍睹。她總是高貴華麗、優遊地對尚不習慣吸血鬼生活的女伴説:這裏並沒有什麼特別,不過是我們的現實。

最近看午夜場,看到CHRISTOPHER LEE主演的德庫拉伯爵,披着黑斗篷,張開口來,雪白的牙齒滴着鮮紅的血,恐怖之餘,也帶着一分飄逸。小時看天師捉鬼,不明白為何純情的少女,一經被咬便神魂顛倒,背叛親信,千方百計地開門,迎接那毀滅之神。野性的挑逗、慾望的放縱,是德庫拉的魔力。我最喜愛的德庫拉是德國導演HERZOG那黑白的瘦削老人,只剩下骨頭與指甲,喃喃呢呢獨白不休,訴説千年不死的落寞。他是最不性感的吸血鬼,與美國式的德庫拉相比,後者全部是同類中的花花公子,卻有力量,能把你心底每一角落的渴望,和盤托出。但只有《夜訪吸血鬼》,才是年輕人的情之所往。影片主角,是不被瞭解的青年,滿腔情懷一肚子的祕密,無法立足正常的世界,卻擁有無窮的魔力,任何人在其觸摸下,都會成為他的信徒。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當然,也並非所有年輕人都會成為他的跟隨者。但是有些人,真的把幻覺演變成現實。

吸血部落生存實錄英國的一部紀錄片訪問了佛羅里達州幾個自以為是吸血殭屍後代的青年。其中一個16歲的男學生,以吸血鬼自稱,在學校結識了一個14歲的女生,他們連同另外兩個同學,結成一黨,深夜在墳場集合,舉行獨特的'魔鬼儀式:把手腕割破,積血成杯,互相對飲,製造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境界。

後來,女同學隨家人由佛羅里達搬到紐奧良,卻一直不能放下那班舊友。那自稱吸血鬼後代的青年,帶着兩個追隨者,決定前往紐奧良,去尋找那個女孩一起逃走。但要帶走那女孩,必須闖過父母的那一關。他指派女隨從邀請女孩外出,自己便與另一男孩入屋殺人,他先向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父親開槍,當母親由廚房跑出時,他就迎面向她開了兩槍。 兩個男生從容出門,大模大樣地駕着這家的房車,與女生會合,揚長而去。 四人被捕,在審判時才暴露出這一段驚人的內幕。有趣的是,不單是那16歲的青年自以為是吸血鬼的後裔,連他的母親,都是兒子的信徒,跟着一班年輕人,顛倒陰陽。

她在庭上審判為兒子求情時,不斷強調兒子是因為受了破裂家庭的影響,才會誤入歧途。但她始終不能解釋,為什麼她自己也不能自拔,沉迷在一個超現實的生活方式中,不但沒有搭救出兒子,還要跟着他入迷。 我們每看到年輕人出事,很容易就歸咎為家庭背景,自封吸血鬼的青年與父親關係十分疏離,生活在佛羅里達保守的社會中難以投入。於是突然妙想天開,認為自己有神來之力,走進吸血鬼的意境,竟也招來一班隨從,包括母親在內,所有這些在現實生活中不得意的邊緣人,都在那羣體共創的新天地裏,另設了他們的生活意義與規則。 心中的痛楚換了身體來承受青年後來被判死刑,一直延遲執行;父母被殺的女兒,一直否認自己參與預謀。只説與女友外出,回家時才知道父母身亡,因為害怕面對後果,才決定與大夥一起逃亡。

她雖然逃過死刑,卻與其他人一起入獄。接受訪問時,女孩堅持聲稱自己無辜,但也同意走入歧途,是深受那吸血鬼的原始傳説吸引。 訪問員問她:怎麼可能忍受那割臂飲血的痛楚。 女孩説:在當時,午夜墓地及同輩互相影響的氣氛下,互相飲血是最自然的一回事,甚至覺得那是種親密行為。她又説:也許是我們心中的痛楚太深,割開手臂,眼看鮮血湧出,好像把心中的痛楚化成肉體的痛楚,那是一種釋然的感覺。女孩樣貌清秀,談吐成熟,除了在左邊眉毛上鑲了一隻金屬眉環,與其他同齡少女沒有任何不同之處。最難理解之處,女孩本來家庭完整,雙親管教有加。

為了禁止她交上損友,父母決定舉家搬遷。哪想卻招來滅門之災。 這事件在紐奧良的博物館有詳細的記載,成為當地歷史的一部分。而他們的故事,只是吸血鬼後代的一段小插曲,還有很多生活在黑暗角落裏的年輕人,繼續活在這個傳説中。很多教育家認為,這是一個家庭的問題,因為父母管教無方。其實年輕人由孩童到成人的一個過渡期,光是管教,是完全沒有作用的。不單是家庭,教育制度和大社會文化都是陶冶年輕人的大染缸。好在這吸血鬼的現象只在歐美髮生,中國的邊緣人,反叛力往往不太強,反而更多是精力往內走壓抑成一身毛病,身心症的例子較多。這同樣不是一個好現象。華人社會裏的邊緣人,大都揹負着傳統的成長概念,內斂的心理、情緒的自我消化,即使是心處邊緣之境,也往往退回自己的窠臼,與社會盡量脱節。而西方社會的年輕人卻要將邊緣的怨恨投擲向社會,最終鬧個魚死網破。這都不是幸福的結局,幸好邊緣也僅是邊緣,總是有挽回和搶救的可能,所以最後,心理行業者大都要忙到昏倒。

標籤: 散文隨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wenxue/ezvd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