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教育考試 >

高三物理知識點難點

高三物理知識點難點

在我們的學習時代,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掌握某個問題/知識的學習要點。為了幫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識點,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三物理知識點難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三物理知識點難點

高三物理知識點難點1

1、摩擦力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受到的阻礙相對運動(或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摩擦力,可分為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2、摩擦力產生條件:①接觸面粗糙;②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有彈力;③接觸面間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

説明: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特別要注意“相對”的理解。

3、摩擦力的方向:

①靜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滑動摩擦力的方向總跟接觸面相切,並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説明:(1)“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不能等同於“與運動方向相反”。

滑動摩擦力方向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同,可能與運動方向相反,可能與運動方向成一夾角。

(2)滑動摩擦力可能起動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4、摩擦力的大小:

(1)靜摩擦力的大小:

①與相對運動趨勢的強弱有關,趨勢越強,靜摩擦力越大,但不能超過靜摩擦力,即0≤f≤fm但跟接觸面相互擠壓力FN無直接關係。具體大小可由物體的運動狀態結合動力學規律求解。

②靜摩擦力略大於滑動摩擦力,在中學階段討論問題時,如無特殊説明,可認為它們數值相等。

③效果: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趨勢,但不一定阻礙物體的運動,可以是動力,也可以是阻力。

(2)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

公式:F=μFN(F表示滑動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壓力的大小,μ叫動摩擦因數)。

説明:①FN表示兩物體表面間的壓力,性質上屬於彈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況需結合運動情況與平衡條件加以確定。

②μ與接觸面的材料、接觸面的情況有關,無單位。

③滑動摩擦力大小,與相對運動的速度大小無關。

5、摩擦力的效果: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但並不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可能是動力,也可能是阻力。

説明: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大小、物體運動的速度和加速度無關,只由動摩擦因數和正壓力兩個因素決定,而動摩擦因數由兩接觸面材料的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

1、電路的組成:電源、開關、用電器、導線。

2、電路的三種狀態:通路、斷路、短路。

3、電流有分支的是並聯,電流只有一條通路的是串聯。

4、在家庭電路中,用電器都是並聯的。

5、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金屬導體裏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

6、電流表不能直接與電源相連,電壓表在不超出其測量範圍的情況下可以。

7、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

8、安全電壓應低於24V。

9、金屬導體的電阻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0、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長度、橫截面積、温度(温度有時不考慮)。

11、滑動變阻器和電阻箱都是靠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絲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

12、利用歐姆定律公式要注意I、U、R三個量是對同一段導體而言的。

13、伏安法測電阻原理:R=伏安法測電功率原理:P=UI

14、串聯電路中:電壓、電功和電功率與電阻成正比

15、並聯電路中:電流、電功和電功率與電阻成反比

1、。"220V100W"的燈泡比"220V40W"的燈泡電阻小,燈絲粗。

高三物理知識點難點2

1.分子動理論

(1)物質是由大量分子組成的分子直徑的數量級一般是10-10m。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熱運動。

①擴散現象:不同的物質互相接觸時,可以彼此進入對方中去。温度越高,擴散越快。②布朗運動: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微小顆粒的無規則運動,是液體分子對微小顆粒撞擊作用的不平衡造成的,是液體分子永不停息地無規則運動的宏觀反映。顆粒越小,布朗運動越明顯;温度越高,布朗運動越明顯。

(3)分子間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分子間同時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距離增大而減小,但斥力的變化比引力的變化快,實際表現出來的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物體的內能

(1)分子動能:做熱運動的分子具有動能,在熱現象的研究中,單個分子的動能是無研究意義的,重要的是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温度是物體分子熱運動的平均動能的標誌。

(2)分子勢能:分子間具有由它們的相對位置決定的勢能,叫做分子勢能。分子勢能隨着物體的體積變化而變化。分子間的作用表現為引力時,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增大。分子間的作用表現為斥力時,分子勢能隨着分子間距離增大而減小。對實際氣體來説,體積增大,分子勢能增加;體積縮小,分子勢能減小。

(3)物體的內能:物體裏所有的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任何物體都有內能,物體的內能跟物體的温度和體積有關。

(4)物體的內能和機械能有着本質的區別。物體具有內能的同時可以具有機械能,也可以不具有機械能。

3.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1)做功:其本質是其他形式的能和內能之間的相互轉化。(2)熱傳遞:其本質是物體間內能的轉移。

(3)做功和熱傳遞在改變物體的內能上是等效的,但有本質的區別。

4.★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

5★.熱力學第一定律

(1)內容:物體內能的增量(ΔU)等於外界對物體做的功(W)和物體吸收的熱量(Q)的總和。

(2)表達式:W+Q=ΔU

(3)符號法則:外界對物體做功,W取正值,物體對外界做功,W取負值;物體吸收熱量,Q取正值,物體放出熱量,Q取負值;物體內能增加,ΔU取正值,物體內能減少,ΔU取負值。

6.熱力學第二定律

(1)熱傳導的方向性

熱傳遞的過程是有方向性的,熱量會自發地從高温物體傳給低温物體,而不會自發地從低温物體傳給高温物體。

(2)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兩種常見表述

①不可能使熱量由低温物體傳遞到高温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

②不可能從單一熱源吸收熱量並把它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他變化。

(3)永動機不可能製成

①第一類永動機不可能製成:不消耗任何能量,卻可以源源不斷地對外做功,這種機器被稱為第一類永動機,這種永動機是不可能製造成的,它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

②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製成:沒有冷凝器,只有單一熱源,並從這個單一熱源吸收的熱量,可以全部用來做功,而不引起其他變化的熱機叫做第二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不可能製成,它雖然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但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7.氣體的狀態參量

(1)温度:宏觀上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微觀上是分子平均動能的標誌。兩種温標的換算關係:T=(t+273)K。

絕對零度為-273.15℃,它是低温的極限,只能接近不能達到。

(2)氣體的體積:氣體的體積不是氣體分子自身體積的總和,而是指大量氣體分子所能達到的整個空間的體積。封閉在容器內的氣體,其體積等於容器的容積。

(3)氣體的壓強:氣體作用在器壁單位面積上的壓力。數值上等於單位時間內器壁單位面積上受到氣體分子的總衝量。

①產生原因:大量氣體分子無規則運動碰撞器壁,形成對器壁各處均勻的持續的壓力。

②決定因素:一定氣體的'壓強大小,微觀上決定於分子的運動速率和分子密度;宏觀上決定於氣體的温度和體積。

(4)對於一定質量的理想氣體,PV/T=恆量

8.氣體分子運動的特點

(1)氣體分子間有很大的空隙。氣體分子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分子直徑的10倍。

(2)氣體分子之間的作用力十分微弱。在處理某些問題時,可以把氣體分子看作沒有相互作用的質點。

(3)氣體分子運動的速率很大,常温下大多數氣體分子的速率都達到數百米每秒。離這個數值越遠,分子數越少,表現出“中間多,兩頭少”的統計分佈規律。

高三物理知識點難點3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中用科學推理論證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一樣快;並在比薩斜塔做了兩個不同質量的小球下落的實驗,證明了他的觀點是正確的,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即:質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錯誤的);

2、1654年,德國的馬德堡市做了一個轟動一時的實驗——馬德堡半球實驗;

3、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即牛頓三大運動定律)。

4、17世紀,伽利略通過構思的理想實驗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得出結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的原因,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着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5、英國物理學家胡克對物理學的貢獻:胡克定律;經典題目:胡克認為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彈簧的彈力才與彈簧的形變量成正比(對)

6、1638年,伽利略在《兩種新科學的對話》一書中,運用觀察-假設-數學推理的方法,詳細研究了拋體運動。17世紀,伽利略通過理想實驗法指出: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若沒有摩擦,將保持這個速度一直運動下去;同時代的法國物理學家笛卡兒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其它原因,運動物體將繼續以同速度沿着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7、人們根據日常的觀察和經驗,提出“地心説”,古希臘科學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説”,大膽反駁地心説。

8、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大定律;

9、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實驗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國劍橋大學學生亞當斯和法國天文學家勒維烈(勒維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1930年,美國天文學家湯苞用同樣的計算方法發現冥王星。

11、我國宋朝發明的火箭是現代火箭的鼻祖,與現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現代火箭結構複雜,其所能達到的速度主要取決於噴氣速度和質量比(火箭開始飛行的質量與燃料燃盡時的質量比);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被稱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級火箭和慣性導航的概念。多級火箭一般都是三級火箭,我國已成為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第三個國家。

12、1957年10月,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東方1號”帶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3、20世紀初建立的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表明經典力學不適用於微觀粒子和高速運動物體。

14、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於1687年正式發表萬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國物理學家卡文迪許利用扭秤裝置比較準確地測出了引力常量(體現放大和轉換的思想);1846年,科學家應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並觀測到海王星。

1、目的:驗證平行四邊形法則。

2、器材:方木板一個、白紙一張、彈簧秤兩個、橡皮條一根、細繩套兩個、三角板、刻度尺,圖釘幾個。

3、主要測量:

a、用兩個測力計拉細繩套使橡皮條伸長,繩的結點到達某點O。

結點O的位置。

記錄兩測力計的示數F1、F2。

兩測力計所示拉力的方向。

b、用一個測力計重新將結點拉到O點。

記錄彈簧秤的拉力大小F及方向。

4、作圖:刻度尺、三角板

5、減小誤差的方法:

a、測力計使用前要校準零點。

b、方木板應水平放置。

c、彈簧伸長方向和所測拉力方向應一致,並與木板平行。

d、兩個分力和合力都應儘可能大些。

e、拉橡皮條的細線要長些,標記兩條細線方向的兩點要儘可能遠些。

f、兩個分力間的夾角不宜過大或過小,一般取600---1200為宜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運動形式。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需要選定參照物(即假定為不動的物體),對同一個物體的運動,所選擇的參照物不同,對它的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照物來研究物體的運動。

2、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只有質量沒有形狀和大小的點,它是一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做視為質點的依據。

3、位移和路程:位移描述物體位置的變化,是從物體運動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路程是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小於路程,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才等於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質點在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粗略描述。

②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軌跡上質點所在點的切線方向指向前進的一側。瞬時速度是對變速運動的精確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

②平均速率:質點在某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率。在一般變速運動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於平均速率,只有在單方向的直線運動,二者才相等。

5、運動圖像

(1)位移圖像(s-t圖像):

①圖像上一點切線的斜率表示該時刻所對應速度;

②圖像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圖像是曲線則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

③圖像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從參考點的一邊運動到另一邊。

(2)速度圖像(v-t圖像):

①在速度圖像中,可以讀出物體在任何時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圖像中,物體在一段時間內的位移大小等於物體的速度圖像與這段時間軸所圍面積的值。

③在速度圖像中,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圖像上所對應的點的切線的斜率。

④圖線與橫軸交叉,表示物體運動的速度反向。

⑤圖線是直線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或勻速直線運動;圖線是曲線表示物體做變加速運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jiaoyukaoshi/9qlq1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