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範文 >歷史解讀 >

中國歷史上的君明臣賢

中國歷史上的君明臣賢

馬克吐温在自傳的序言裡説:“我會像寫情書一樣寫得真誠、坦率、不受拘束,不感到為難,因為我深知,在我死去、不聞不問以前,我所寫的東西是不會給任何人看到的。”起初覺得馬克吐温寫得很風趣,但想深一層,卻覺得他那種做人只做到兩腳一伸便完了,死後的得失、別人的評價全不放在心上的.態度很灑脱,這與中國的傳統文人有很大分別,中國的傳統文人,往往會有壯志難伸的心結,為何會有這種心態呢?大概是儒家那套“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要求有關,孔子之後再經孟子強化,漸漸便成了士大夫自覺的內在人格要求。所以,有了文化後,一旦沒有機會當大官,實踐聖人的教誨,便有種懷才不遇的感覺了。

中國歷史上的君明臣賢

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種抱怨世無明君,懷才不遇的感歎歷來甚受士大夫欣賞。幽州台在春秋戰國時屬燕,燕昭王就在這個地方向天下發出號召,希望有才幹的人才來燕助他強國,以報齊國入侵的奇恥大辱。結果樂毅來投,並用二十多年的時間把弱燕建成強燕,最後更組六國聯軍攻齊,幾乎把齊國給滅了。

古代君王不時都會用這種方式招攬人才,特別是在沒有科舉制度的時代,例如秦孝公即位時,秦是弱國,眼見國土不斷被侵蝕,孝公便發出招賢書:“韓魏趙奪取我祖先黃河以西的土地,諸侯都看輕我秦國,這是莫大的恥辱……賓客羣臣有誰能出奇謀計策強大我秦國,我將給他大官和分享國土。”招賢書吸引到商鞅從魏國來投,十年之後把秦建成超級強國。更古一點的是春秋時越國勾踐被吳王殺剩五千兵馬,於是便向三軍發出號召:“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

但這種君明臣賢的情況最不保險,燕昭王一死,樂毅被削兵權。孝公一歸道山,商鞅遭五馬分屍。勾踐重掌國政,文種便被賜死。賢臣死在明君之前或有機會風光大葬,否則結局就沒有人可以預料了。

標籤: 明臣 歷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fw/gmat/nm06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