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從業資格證 >教師資格 >

2022關於《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範文(精選10篇)

2022關於《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範文(精選10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麼問題來了,説課稿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關於《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範文(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2關於《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範文(精選10篇)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主題是《機械能守恆定律》,下面我從教材的特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的設計、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作簡要的説明。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物理》第一冊第七章第六節的內容,機械能守恆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守恆定律是解決物理問題的一種重要手段,這是我們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的重要性。

課程教授對象:縣城普通高中高中一年級學生,學生總體思維能力、基礎知識較薄弱。為此,我設定了以下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2)瞭解機械能守恆時能量是如何進行轉化的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及其應用

(二)過程方法與能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協調合作能力,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與任務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與自信心。

重點、難點分析 解決對策

1 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條件 任務對比法、實例演示法

2 機械能守恆定律的表達式的推導 任務對比法、實例推導

二、説教法

本節課採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任務驅動”和“實例分析”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分小組進行教學,中間採用小遊戲來攻克重點、難點。

教學媒體設計:

1.演示法——多媒體演示身邊實例,如蹦極、坐滑梯、鉛球運動等。

2.任務驅動——通過任務表格,明確知識方向,引導學生去探索。

三、説學法

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並通過完成一系列的表格任務來完成學習任務。整個過程以任務表格為基礎,採用以下的學習方法:

1.學生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共同攻克重點。

2.學生自主學習-檢驗所學成效,得出經驗

3.師生合作學習-師生共同分析實例,共同攻克難點。

四、説教學過程(45分鐘/課)

教學過程 設計思路及多媒本應用

(一)導入部分

1.根據心理學家維果茨基認為,教學要創造最近發展區,因此首先進行

[知識回顧] 回顧本章第三節功能關係的內容。

2.[多媒體演示] 用課件演示一些生活中有關機械能守恆的實例。(如蹦極、平拋運動等)

3.[提出問題] 以上實例中能量的轉化關係如何?

使前後知識形成連貫,不脱節。

演示,吸引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從而引出新課。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專家:

下午好!

我説課的主題是“機械能守恆定律”。下面我對這節課分五個方面進行説明: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機械能守恆定律》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8節,本節內容從理論推導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理解;從思維方式上看,它符合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並在探究、推理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和探索發現能力,領悟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機械能守恆定律屬物理規律教學,是對功能關係的進一步認識,是學生理解能量的轉化與守恆的鋪墊,為今後學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打下基礎。它結合動量守恆定律是解決力學綜合題的核心,而這類問題又常伴隨着較為複雜的運動過程和受力特點是充分考查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關鍵點,所以在大學聯考中也是必考點——佔整個力學部分的30%左右。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教學要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在前幾節功、重力勢能、動能和動能定理等內容的學習基礎上,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建立已經“水到渠成”。學生可根據已學知識在適當引導下自行推證機械能守恆的表達式,機械能守恆定律較牛頓運動定律更為簡便,學生易掌握和運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機械能;

2)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4)掌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5)學會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機械能守恆的方程式;

6)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並利用已有知識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2)通過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如:觀察、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能量守恆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3、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恆。

2)初步掌握運用能量轉化和守恆來解釋物理現象及分析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本着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瞭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導、建立過程,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2)在具體的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定律的數學表達式。

難點:

1)從能的轉化和功能關係出發理解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2)能正確判斷研究對象在所經歷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恆,能正確分析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斷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

四、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了講授法、討論法、歸納法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通過師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規律及適用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採用情景→問題→分析與活動→總結的教學設計模式,以老師指導下的學生活動為主。通過這樣一個設計過程,學生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條件容易多了,整個難點的克服過程通過這樣四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種運用歸納法的思想,從一個個典型的物理情景中總結出科學的結論,可以大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隨後的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中,學生對守恆條件的認識和理解很準確到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五、教學過程(引入新課)

用多媒體展示下述物理情景:

A.運動員投出鉛球;

B.彈簧的一端接在氣墊導軌的一端,另一端和滑塊相連,讓滑塊在水平的軌道上做往復運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為本節課結束時的反饋埋下伏筆。為下面的實驗研究奠定基礎)

1.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演示實驗)依次演示自由落體、豎直上拋、滾擺、單擺和彈簧振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提問: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到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那麼在動能勢能的轉化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和有什麼變化呢?

2.探究規律找出機械能不變的條件

1)只受重力做功作用分析

設一質量為m的物體在自由下落過程中,經過離地高度為h1(任選的)A點時速度為V1,下落到離地高度為h2(任選的)的B點時的速度為V2。由學生用學習過的知識(牛頓定律或動能定理),分析下落過程中A、B兩位置的機械能之間的數量關係。

物體從A運動到B,WG=1/2(mv22)—1/2(mv12

)=EK2—EK1再由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有:WG=mgh1—mgh2=EP1—EP2得到:EK2—EK1=EP1—EP2

移項後,得:EP1+EK1=EP2+EK2即EA=EB

引申:如果物體是沿光滑斜面下滑,上述結論成立嗎?

2)只有彈力做功分析

氣墊導軌上的水平彈簧振子,觀察振動過程。

由學生分析振動過程的能量轉化和實驗結論,結合前面已經探究過的彈力做功與彈性勢能的關係,類比重力做功,進行定性分析。

歸納結論

①物體只受重力,不受其他力,如自由落體運動;

②除重力外,物體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

③除重力外,物體受其他力,其他力做功,但其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為零。

3)結論: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總的機械能保持不變,這就叫機械能守恆定律。

3、能力訓練

例1在距離地面20m高處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拋出一小球,不計空氣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提出問題:

(1)前面學習過應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處理平拋運動,現在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這類問題?

(2)小球拋出後至落地之前的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恆的條件?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

提出問題:請考慮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與用運動合成解決問題的差異是什麼?

4、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

1)根據題意,選取研究對象(物體或相互作用的物體系)。

2)分析研究對象在運動過程中所受各力的做功情況,判斷是否符合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3)若符合定律成立的條件,先要選取合適的零勢能的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運動過程的初、末狀態的機械能值。

4)根據機械能守恆定律列方程,並代入數值求解。

5、總結歸納

本課學習,我們通過演示實驗歸納總結了動能和勢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瞭解了只有重力做功或只有彈簧彈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通過簡單的實例分析、加深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

作業:書面完成課本78頁“問題與練習”中3、4題。

六、板書設計

機械能守恆定律定理

一、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二、機械能不變的條件

1、只受重力做功作用

2、只有彈力做功

三、機械能守恆定律

1、機械能守恆

2、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題的基本步驟

3、例題:分析

我的説課結束,敬請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憑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定的分析。)

《機械能守恆定律》選自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七章第8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機械能的定義及機械能守恆定律。學生已經知道了重力、彈力及合外力做功對能量的影響,但是如果這三種能量都參與轉化,會出現怎樣的情況,這是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本節課中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建立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其次,本節課的學習也為下節學習能量守恆定律夯實基礎。因此,本節課就本章內容而言,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説學情

(過渡句: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

我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在國中已經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對機械能並不陌生,接受起來相對輕鬆。通過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機械能這一概念較國中也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會更容易些。

三、説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而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繫的一個有機整體,這告訴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並把前面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因此,我將三維目標進行整合,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機械能的概念,能夠分析動能和勢能之間的相互轉化問題;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和適用條件,會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恆。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從物理現象分析、推導機械能守恆定律及適用條件的研究方法,初步掌握運用能量轉化和守恆來解釋物理現象及分析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科學探究中的守恆思想,養成探究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提高科學素養。

四、説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

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推導及內容。

【難點】

對機械能守恆定律條件的理解。

五、説教學方法

(過渡句:俗話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幫助學生學好相關內容。)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實驗演示法、問答法、多媒體演示法等。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河北省的物理教師,很榮幸有機會參加這次大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機械能守恆定律”。

我們河北省是從20xx年才開始實施新課程標準教學的,所選用的教材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必修兩冊,包含力與運動,萬有引力,機械能守恆等高中物理最基礎與核心的知識,供所有學生學習。選修分三個系列,各有側重,一系列以物理核心內容:電磁學,熱學,能量等為基礎,側重物理學與社會的相互關係和作用,突出物理學的人文特色,強調物理對人類文明的影響。二系列以電路電工,電磁與信息技術,力與機械,熱與熱機,光學儀器,原子與核技術為主修內容,突出技術應用角度上對物理學的展示,側重應用性,實踐性特點。三系列比較全面系統的呈現了物理學的基礎內容,使學生學習理論物理力、熱、電磁、光與原子物理的理論知識,進一步瞭解物理學的思想和方法。

我這次説課的內容來自必修二的第七章,機械能守恆定律。

我認為,課程標準、三維目標、教材與教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是一棵樹。課標是這棵樹生長的土壤,三維目標是樹的主幹,教材是枝幹,教法是樹葉,只有各方面都和諧發展,才能使這棵教育之樹茁壯成長,開花結果。下面,我就逐一進行闡述。

一、三維目標

新科標帶來的第一個變化就是三維目標的提出。本套教材的主編張維善先生説過,物理學本身就是科學知識、科學過程和科學文化的統一,三維目標的制定,是物理學本質特徵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所以,作為教育執行者的教師,首先要理解三維目標的理念。就高中物理而言,老式的教育模式只是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忽略對學生其他方面的要求,這樣的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沒有了創造的熱情與能力,變成只會做題考試的機械人。新課標三維目標的提出,從根本上改變了這樣的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的教學目標,不僅使學生明確了學什麼,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意識到為什麼學,怎麼去學。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瞭解科學發展的過程,體會科學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習科學的熱情。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機械能這一章也是圍繞着三維目標的實現而展開教學的。

二、教材與教法

高中物理必修二模塊是共同必修模塊。在本模塊中,學生將通過機械能、曲線運動的規律和萬有引力等內容的學習,進一步瞭解物理學的核心內容,體會高中物理課的特點和學習方法,為以後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為後續模塊的選擇做準備。

能量這一部分知識,不僅是本冊書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物理的重點知識。

大家請看,高中物理學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在對這些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每一部分都有能量的知識出現,由此可見,能量及其守恆定律,是一個貫穿整個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不僅如此,能量守恆定律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的提出,使各種不同的物理學內容和諧統一,正如在本章章首所引用的德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勞厄所言:物理學的任務是發現普遍的自然規律。因為這樣的規律的最簡單的形式之一表現為某種物理量的不變性,所以對守恆量的追求不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極為重要的研究方向。這一段話,足見能量守恆定律在科學中的重要地位。本章知識的學習,不僅在於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知與掌握,更重要的是,它為學生推開了物理學的一扇大門,用守恆的思想去思考問題,在以後的學習中,學生還會遇到如電荷量守恆,動量守恆等等知識,有了這一章的鋪墊,學生在學習上述相關知識的時候,就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分析問題,思考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進入這一章,課程標準對本章的內容標準做了如圖所示的要求,分析後我們不難發現,在這一章的教學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諸如恆力做功的計算,動能與重力勢能,動能定理及機械能守恆定律,還要使學生通過實驗與探究深入理解這些知識,並能用這些知識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情況,而且,還要通過本章的學習,是學生理解動量守恆定律的重要意義,認識利用能源與節約能源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

依據這些,教材對本章做了如下的安排。通過對新舊教材在這一章的章節設置,我們不難發現變化,新課標教材在這一章多了四節內容,其中不包括第九節,不僅又增加,同時也有刪節,原教材中的《功和能》,《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被刪減,這樣的編寫,目的何在呢?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對這一章的內容,我們可以分兩部分看,一部分是“功”另一部分是“能”。功的內容包括第二節《功》,和第三節《功率》在第二節中,學生將在國中已有知識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恆力做功的計算,瞭解功的正負,第三節學生會學習功率的計算,並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是描述做功快慢。“能”包含三節,分別是第四節《重力勢能》,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第八節《機械能守恆定律》。在這三節中,學生將瞭解重力勢能和動能的表達式,學習用動能定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如果只看這些內容,新教材和舊教材似乎沒什麼變化,其實不然。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為什麼將原本舊教材中的第三節《功和能》刪掉。在以前的教學中,講完功和功率,出現的就是第三節,在這一節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只會強調一個點,即“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以往看來,這一節放在這裏是理所當然的,有了這一節,就可以把前後兩部分知識順暢的聯繫起來,為學生理解後面的一些知識鋪平了道路。但是,其實不然,我覺得舊教材這樣的安排利大於弊:直接把功能關係告訴學生,使學生失去了對這一重要知識的探究機會,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一過程的缺失,使教師失去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教學機會,不利於學生科學精神的發展和科學態度的形成。所以在新教材中,沒有明確指出功能的關係,但是,卻在之後的各節做了滲透:講重力勢能時講到的重力做功,動能定理中的合力做功,機械能守恆定律中對條件“只有重力做功”。在這些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究自己得到這一結論,這不僅使學生通過自己掌握到知識,更能為後面的學習,比如分子力做功對應分子勢能變化;電場力做功對應電勢能變化;安培力做功對應電能變化,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實現這一過程,本章安排了第五節《探究彈性勢能的表達式》,第六節《功與速度變變化的關係》,第九節《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以實驗的形式,使學生主動的學習,理解功能的關係,這正是新課標三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的體現。

第二,我們來看一下新增的第一節和最後一節。這兩節都是就教材中沒有的,我校有些教師在拿到新教材時對這兩節有很多的爭論,尤其是第一節,放在這樣的位置,安排這樣的內容讓一下教師不知所云。我覺得,這一首一尾兩節內容還是很精彩的,首先,從物理學的發展來看,能量的概念,是與力的概念同一時期提出的,在第一節安排了《追尋守恆量》的內容,尤其是對伽利略實驗的還原,將歷史上對功能概念的認知順序做了還原,強調了“守恆”這一重要理念,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給學生提供了這一觀點。而後續的章節,也是對這一內容的剝繭抽絲,使學生通過對能量守恆定律的特,例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學習,逐漸認識能量守恆定律,並在最後用一節作為收尾,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三、教學建議

下面我説一下這一章的教學建議。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和教法是最核心的四個發麪。只有把其中的關係處理好,才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在舊的教育體制下,教學過程是單方向的,教師理解教材,決定教法,再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這樣的教學過程,雖然有一定的效率,但卻取得不了好的效果的。在新課標下,就必須打破這樣的格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其主動的學習。

對於本章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要注意物理和實際的聯繫。在教材中,也有這樣的體現,各位可以看到這幾張截圖,都是學生生活中的例子。通過對這樣一些例子的分析,不僅是學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識,也會拉近物理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覺得物理有用,有趣。第二,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本章在各節都可以看到一些小欄目,如“做一做”,“説一説”,“思考與討論”,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完全教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研習,合作探究來解決。第

三、重視實驗的作用,物理學本身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驗證學習的知識(如機械能守恆),更可以通過探究性實驗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我們學校一直很重視學生實驗,不僅會按教材安排相關的實驗課,還會組織學生開展一些創新性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評價建議

評價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舊的教學體制下,評價觀並不科學,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總結的這張表,比較之下,性課程的評價理念更加適應教育發展的要求。

五、課程資源的開發對於課程資源

首先要説的是教材,這是我們教學的根本,教師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但是卻不能依賴教材,簡單的講,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同時,也要開發相應的課程資源。在這裏,我説一下我們學校的資源開發,第一,要用好網絡資源,獲取最新最豐富的內容;第二,學校中的教師也是一個重要的資源,我們經常會請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對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展開學術論壇,提高學生的水平;第三,要用好實驗室資源,開放實驗室,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掌握知識,體會過程;第四,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這兩張圖,一副是我校的機器人制作活動,一副是我們都宣工車間實際瞭解機械的相關問題的活動;第五,在用好國家教材的同時,針對我們自身的發展,編寫校本教材,比如在本章之後教材安排的課題研究:潮汐現象,我們宣化地處內陸,雖然老師們覺得這一個研究活動對學生認識自然,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包括對本章知識中的能源問題都有很大的幫助,但開展活動難度較大,所以我們就從校本教材中選擇了一個類似的課題:“張家口風力資源與風力發電”提供給學生,效果非常好。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內容,由於我們學校剛剛進入新課標教學,説課標、説教材的活動也是初涉,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老師指正。謝謝大家,最後,祝各位老師生活幸福,工作順利!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5

概述:本節課時物理規律的教學,新教學大綱指出:要重視物理概念的和規律的教學,同時還要加`強能力的培養。因此這節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規律,還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但也要注意防止把方法和能力當成新的知識向學生灌輸。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從前後聯繫來看,這節課的內容有利於學生對功能關係的進一步認識;在理論推導的過程中,有利於強化學生對動能訂立的理解;從思維方式上分析,有利於學生建立守恆的觀念,為今後學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守恆定律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這樣的安排,較好的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使學生明白,物理規律不僅可以直接由實驗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規律從理論上導出。

2、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在具體問題中能判斷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並能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情境中。

在歸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使用條件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信心以及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3、教學重點

通過嚴密的理論推導使學生獲得必要的理性認識,正確理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條件。

4、教學難點

學生抽象思維尚處於起步階段,對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夠深刻,要從功能轉化關係理解機械能守恆的條件有一定難度。

二、説教法

本節主要採用講授法、討論法、歸納法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方法。通過師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規律及適用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

三、説方法

1、為適應高一學生的認識和思維發展水平,根據新課內容要求,創設“自由落體、平拋、沿斜面下滑”三個物理情境作為鋪墊,由易到難,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完成認識上的飛躍。

2、通過設疑,啟發學生思考

在歸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使用條件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並能加以評價,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物理學習的自信心。

四、教學程序

分為引入、新課、聯繫鞏固、作業四個步驟。

以生活中常見情境為例,讓學生分析動能、勢能的相互轉化,提出機械能如何變化的問題,順勢引入新課;

創設三個不同情境(同前),讓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在師生共同探討下得出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以三個情境為例,讓學生自由討論定律成立的條件,教師進行適當引導,最後共同得到適用條件。

然後通過適當的課堂練習讓學生對新學知識進行鞏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課題的提出

通過以下實例讓學生課後去進行探討

讓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達右側所能到達的高度。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6

一、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在國中學習過有關機械能的基本概念,對“機械能”並不算陌生,接受起來相對輕鬆。通過前幾節內容的學習,同學們對“機械能”這一概念較國中有了更深認識,在此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求學生能初步掌握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並能用來解決一些簡單問題。機械能守恆條件的判定、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是教學的重點。運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答相關的問題,這一內容在整個高中力學中又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在物理學理論和應用方面十分重要,不同運動形式的轉化和守恆的思想能指引我們揭露自然規律、取得豐碩成果。但這種思想和有關的概念、規律,由於其抽象性強,學生不易理解、掌握。學生要真正的掌握和靈活運用還是很困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探究建立在前面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教材上通過多個具體實例,先猜測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的關係,引出對機械能守恆定律及守恆條件的探究,聯繫重力勢能和重力做功及彈性勢能與彈力做功的關係的學習,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計算,逐步深入,最後得出結論,並通過應用使學生領會定律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優越性。在教學設計時,力圖通過生活實例和物理實驗,展示相關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出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探究,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過建立物理模型,由淺入深進行探究,讓學生領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並通過規律應用鞏固知識,體會物理規律對生活實踐的作用。

②採用節水灌溉技術:以色列主要推廣了噴灌和滴灌技術,把水送到植物最需要的根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水資源,實現了在荒漠上發展灌溉農業,舉世矚目。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是主體,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這節課我選用下面教學方法: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依據

注重了機械能守恆定律得出的過程和基本的應用,一些變形的公式表達形式和應用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項以及其深刻的內涵放到了下一課時講,這樣面向了全體學生,降低了教學起點,我覺得這也符合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

根據教材特點(注重思想性、探究性、邏輯性、方法性和哲理性)和學生的特點以及高中新課程的總目標(進一步提高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終身發展需求)和理念(探究性、主體性、發展性、和諧性)和三維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特制定教學目標。:為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拓寬選人用人渠道,引進一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優化北部新區教師隊伍結構,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結合北部新區師資隊伍實際,擬面向部分重點院校公開擇優招聘20xx年免費師範畢業生。為確保此次招聘公開、公平、公正進行,特制定本簡章。

(三)教學目標

教師邊講解邊説明:先在“53—24”的下面畫上橫線,為了清楚地看出運算的順序,可以脱式進行計算,呈現出運算的順序和每次計算的結果。在算式的下面寫出第一步計算的結果(29),還沒有參加計算的數照抄下來(+38),在算式的下面再寫出第二步計算的結果(=67)。注意:等號上下要對齊。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機械能。

(2)知道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3)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

高爾基説:“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實驗引入新課,讓學生從身邊的實例入手可以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4)掌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5)學會在具體問題中,能判定機械能是否守恆,並能列出機械能守恆的方程式。

(6)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在具體的問題中判定物體的機械能是否守恆;

(2)初步學會從能量轉化和守恆的觀點來解釋物理現象,分析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材選取兩體問題中的碰撞模型,依據牛頓第二定律及動量定理導出了動量守恆定律的一維表達式,再將結論拓展為多個物體、兩維情況,較全面地介紹了動量守恆定律及其適用範圍,它不僅和牛頓第二定律一樣適用於宏觀低速系統,也適用於牛頓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觀高速系統及微觀系統,教材還詳盡介紹了動量守恆的條件,提出在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時,系統的動量保持不變。

(1)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並利用已有知識探索學習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總結: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要打破美術神祕的觀念,我們要認識到,任何藝術家的創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達了藝術家的某種意圖,這種意圖可能是針對現實的,也可能是針對藝術的。總之,它們都與藝術家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關係。

(2)通過教學過程中各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如:觀察、實驗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通過能量守恆的教學,使學生樹立科學觀點,理解和運用自然規律,並用來解決實際問題。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九節。本節主要內容為:學生利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紙帶,通過計算來驗證重錘在下落的過程中機械能是否守恆。本節課,可以昇華學生對上節課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態度。又可以為接下來學習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定律打下基礎,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本節課意義重大。

基於該節課的內容和新課改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原理。

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分組實驗提高動手能力,協作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通過對以上教材地位和教學目標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驗數據的處理;難點是實驗誤差的分析。

二、説學情

該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以及條件,也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打點計時器,具備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但是,對於實驗操作的規範性和實驗結果誤差的分析還有所欠缺,所以我在教學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三、説教法

在教學活動中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節課我主要採用實驗法即通過實驗學生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並結合討論法,讓學生在物理課上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

四、説學法

新課改理念告訴我們,學生不僅要學到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怎樣自己學習。所以在課堂上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合作交流的學法來更好的掌握實驗探究的內容。

五、説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進行新課教學之前,複習導入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內容和表達式是什麼,同時情景引入,播放田亮跳水視頻。十米跳台跳水是種技術性極強的運動,如果不計空氣阻力,機械能是否守恆?通過問題創設,一方面可以明確本節課的實驗主題——機械能守恆,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很快被調動起來,有利於新課的教學。

環節二:新課講授

我將以啟發的方式提問學生讓學生思考:如果讓你來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你會怎麼做?給出你的方案。再分組討論實驗方案,並讓各個小組選出代表以彙報的方式跟全班學生分享實驗方案。然後各小組對所有的實驗方案的優缺點進行討論。再次讓各個小組選出代表以彙報的方式跟全班學生分享優缺點。在所有小組都彙報結束後,我做適當的總結。並引導學生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利用重物的自由落體運動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這樣設計課程,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裏面來,更好地調動學習氛圍。符合新課改要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探究學習。還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實驗方案確定之後,我將提出第二個問題:實驗得到什麼結果,可以證明機械能守恆嗎?引導學生思考。通過提問得到結論:在任意點上,重物的勢能和動能之和等於初始位置上重物的勢能。在解答了這個問題後,接着提出第三個問題:如何計算在任意點上重物的動能。明確重物在任意位置的速度對與計算動能至關重要。分組實驗、採集數據。

根據討論結果,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實驗,完成實驗操作,記錄實驗數據。

得到方案:把紙帶和重物固定在一起下落,用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點,記錄下重物下落的高度,計算出對應的瞬時速度。然後,帶着學生一起通過公式的推導得到速度的測量公式:

即:做勻變速運動的紙帶上某點的瞬時速度,等於這點前後相鄰兩點間的平均速度。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在分組討論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環節三:拓展鞏固

在此環節,我會結合書上的習題,讓學生通過做題的方式加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環節四:課堂小結

高中物理注重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培養,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親手操作,參與實踐,是最直觀獲得知識的手段,也是進一步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我會讓學生總結本次實驗課主要探究的內容。

環節五:佈置作業

作業方面,形成實驗報告(必做的作業)

重新制定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方案。(機動性作業)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8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我説課的內容包括四部分: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教學設計與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2第七章第九節。本節內容安排在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之後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理論上對機械能守恆定律有所瞭解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測量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對機械能守恆定律及條件有深刻的認識。

學情分析

知識層面:學生已經掌握了動能、重力勢能等概念以及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恆定律等定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轉換的量度以及機械能守恆的條件。

能力層面: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會用打點計時器以及直尺等實驗儀器。具備一定的數據處理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

2、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原理。

過程與方法:1、經歷實驗設計的過程體會所採用的科學方法;

2、通過分組實驗,提高動手能力、協作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創新精神;

2、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團隊意識和團隊精神

3、體會守恆思想的重要意義。

重點:1.理解實驗原理、實驗方案以及設計思路

2.操作實驗以及記錄和處理數據

難點:1.實驗設計的思路2.實驗誤差的分析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啟發式教學法、實驗探究法、討論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法

學法:互動交流、討論歸納法、合作試驗

四、教學設計與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引入、實驗教學、總結、反饋與檢測四部分

引入:十米跳台跳水是種技術性較強的運動,如果不計空氣阻力,思考:機械能是否守恆?怎樣驗證?

實驗教學: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實驗注意事項、

數據處理、誤差分析

總結:本節主要學習了:

1.實驗目的:用自由落體運動驗證機械能守恆。

2.紙帶的選取及重物速度的測量方法。

3.實驗的誤差來源及注意事項。

反饋與檢測

為進行“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有下列器材可供選用:鐵架台,打點計時器,複寫紙,紙帶,秒錶,低壓直流電源,導線,電鍵,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_____;缺少的器材是_____。

板書設計

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一、實驗方法:比較mgh與mv2/2的大小關係

二、速度測量:中間時刻的速度等於這一段的平均速度大小

三、注意事項:

1.實驗結果受阻力的影響

2.重物的質量可以不必測量

3.多做幾次實驗,反覆測量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1.在已經學習有關機械能概念的基礎上,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掌握機械能守恆的條件,掌握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2.學習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提高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機械能守恆定律是本章教學的重點內容,本節教學的重點是使學生掌握物體系統機械能守恆的條件;能夠正確分析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能夠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2.分析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斷物體所具有的重力勢能,是本節學習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應讓學生認識到,物體重力勢能大小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零勢面)有關;而重力勢能的變化量是與所選取的參考平面無關的。在討論物體系統的機械能時,應先確定參考平面。

3.能否正確選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是本節學習的另一難點。通過本節學習應讓學生認識到,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是物理學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時進一步明確,在對問題作具體分析的條件下,要能夠正確選用適當的物理規律分析、處理問題。

三、教具

演示物體在運動中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

器材包括:麥克斯韋滾擺;單擺;彈簧振子。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複習引入新課。

前面我們學習了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知識。在國中學習時我們就瞭解到,在一定條件下,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下面我們觀察演示實驗中物體動能與勢能轉化的情況。

[演示實驗] 依次演示麥克斯韋滾擺、單擺和彈簧振子,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的變化情況。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學生回答物體運動中動能、勢能變化情況,教師小結:

物體運動過程中,隨動能增大,物體的勢能減小;反之,隨動能減小,物體的勢能增大。

提出問題:上述運動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是否變化呢?這是我們本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基礎上,我們從理論上分析物理動能與勢能相互轉化的情況。先考慮只有重力對物體做功的理想情況。

1.只有重力對物體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

問題:質量為m的物體自由下落過程中,經過高度h1處速度為v1,下落至高度h2處速度為v2,不計空氣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過程中機械能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據動能定理,有

下落過程中重力對物體做功,重力做功在數值上等於物體重力勢能的變化量。取地面為參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兩式可以得到

引導學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義,並小結:下落過程中,物體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此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

指出問題:上述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意義呢?作為課後作業,請同學們課後進一步分析物體做平拋和豎直上拋運動時的情況。

明確:可以證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況下,物體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而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

提出問題:在只有彈簧彈力做功時,物體的機械能是否變化呢?

2.彈簧和物體組成的系統的機械能

以彈簧振子為例(未講振動,不必給出彈簧振子名稱,只需講清系統特點即可),簡要分析系統勢能與動能的轉化。

明確:進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證明,在只有彈簧彈力做功條件下,物體的動能與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3.機械能守恆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彈簧彈力對物體做功的情況下,物體的`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物體機械能總量保持不變。這個結論叫做機械能守恆定律。

提出問題: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要能應用它分析、解決問題。下面我們通過具體問題的分析來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在具體問題分析過程中,一方面要學習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問題分析加深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與認識。

4.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應用

例1.在距離地面20m高處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拋出一小球,不計空氣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提出問題:

(1)前面學習過應用運動合成與分解的方法處理平拋運動,現在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這類問題?

(2)小球拋出後至落地之前的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恆的條件?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明確:

(1)小球下落過程中,只有重力對小球做功,滿足機械能守恆條件,可以用機械能守恆定律求解;

(2)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時,應明確所選取的運動過程,明確初、末狀態小球所具有的機械能。

例題求解過程:

取地面為參考平面,拋出時小球具有的重力勢能Ep1=mgh,動能

落地時小球的速度大小為

提出問題:請考慮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與用運動合成解決問題的差異是什麼?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軌道由靜止開始滑下,並進入在豎直平面內的離心軌道運動,如圖所示,為保持小球能夠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而不落下來,求小球至少應從多高處開始滑下?已知離心圓軌道半徑為R,不計各處摩擦。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夠在離心軌道內完成完整的圓周運動,對小球通過圓軌道最高點的速度有何要求?

(2)從小球沿斜軌道滑下,到小球在離心軌道內運動的過程中,小球的機械能是否守恆?

(3)如何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這一問題?如何選取物體運動的初、末狀態?

歸納學生分析的結果,明確:

(1)小球能夠通過圓軌道最高點,要求小球在最高點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時小球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於小球所受重力;

(2)運動中小球的機械能守恆;

(3)選小球開始下滑為初狀態,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為末狀態,研究小球這一運動過程。

例題求解過程:

取離心軌道最低點所在平面為參考平面,開始時小球具有的機械能E1=mgh。通過離心軌道最高點時,小球速度為v,此時小球的機械能

成完整的圓周運動。

進一步説明:在中學階段,由於數學工具的限制,我們無法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小球在離心圓軌道內的運動。但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可以很簡單地解決這類問題。

例3.長l=80cm的細繩上端固定,下端系一個質量 m=100g的小球。將小球拉起至細繩與豎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後無初速釋放。不計各處阻力,求小球通過最低點時,細繩對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

(1)釋放後小球做何運動?通過最低點時,繩對小球的拉力是否等於小球的重力?

(2)能否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求出小球通過最低點時的速度?

歸納學生分析結果,明確:

(1)小球做圓周運動,通過最低點時,繩的拉力大於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於小球在最低點時所需向心力;

(2)繩對小球的拉力不對小球做功,運動中只有重力對球做功,小球機械能守恆。

例題求解過程:

小球運動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量ΔEp=-mgh=-mgl(1-cos60°),

在最低點時繩對小球的拉力大小為

提出問題:通過以上各例題,總結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

歸納學生的分析,作課堂小結。

五、小結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過程中,物體的機械能總量不變。通過例題分析要加深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

2.應用機械能守恆定律解決問題時,應首先分析物體運動過程中是否滿足機械能守恆條件,其次要正確選擇所研究的物理過程,正確寫出初、末狀態物體的機械能表達式。

3.從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決問題,是物理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徑。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逐步培養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4.應用功和能的觀點分析處理的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例如與圓周運動或動量知識相結合,要注意將所學知識融匯貫通,綜合應用,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説明

勢能是相互作用的物體系統所共有的,同樣,機械能也應是物體系統所共有的。在中學物理教學中,不必過份強調這點,平時我們所説物體的機械能,可以理解為是對物體系統所具有的機械能的一種簡便而通俗的説法。

《機械能守恆定律》説課稿 篇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會用打點計時器打下的紙帶計算物體運動的速度。

2.掌握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原理。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紙帶與打點計時器來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體驗驗證過程和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驗證,體會學習的快樂,激發學習的興趣;通過親身實踐,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科學觀。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1.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原理。

2.實驗原理及方法的選擇及掌握。

教學難點

實驗誤差分析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機械能守恆定律及其表達式以及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地位。一個規律的提出,不但要有理論的支持,還要由實驗的驗證,今天我們就設計實驗,來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二、新課教學

(一)實驗方法

在圖1中,質量為m的物體從O點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勢能面,下落過程中任意兩點A和B的機械能分別為:

EA=,EB=

如果忽略空氣阻力,物體下落過程中的機械能守恆,於是有

EA=EB,即=

上式亦可寫成

該式左邊表示物體由A到B過程中動能的增加,右邊表示物體由A到B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等式説明,物體重力勢能的減少等於動能的增加。為了方便,可以直接從開始下落的O點至任意一點(如圖1中A點)來進行研究,這時應有:——本實驗要驗證的表達式,式中h是物體從O點下落至A點的高度,vA是物體在A點的瞬時速度。

(二)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看教材P79“要注意的問題”部分,思考一下問題:

1.重物選取的原則是什麼?為什麼?

2.本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是什麼?怎樣有效地減小誤差?

3.為了利用重物下落的某個過程驗證機械能守恆,如何恰當的選取重物下落的初末位置?

4.重物的質量是否需要測量?為什麼?

學生看書思考、討論並回答:

1.重物和紙帶下落過程中要克服阻力,主要是紙帶和計時器之間的摩擦力,計時器平面不在豎直方向上,為減小誤差,固定打點計時器時,計時器平面要豎直以利於減小紙帶與計時器的摩擦力。

2.實驗用的紙帶一般小於1m,從起始點開始大約能打出20個左右的計數點,終結位置的點可以選擇倒數第一個點或者倒數第二個點,從這一個點向前數4~6個點當開始的點。這樣選取的目的是可以減小這兩個點瞬時速度和兩點之間的距離(高度h)測量的誤差。般情況下,打的第一個點作為起始點,這樣測量和計算方便一些。

3.不需要測量重物的質量,因為這個物理量在式子兩邊可以約掉。

(三)速度的測量和重物下落的高度的確定

1.速度的測量

根據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t內的平均速度等於該時間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可求出A點的瞬時速度vA。

圖2(見下頁)是豎直紙帶由下而上實際打點後的情況。從O點開始依次取點1,2,3,圖中s1,s2,s3,……分別為0~2點,1~3點,2~4點……各段間的距離。

根據公式,t=2×0.02s(紙帶上任意兩個相鄰的點間所表示的時間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這些平均速度就等於是1,2,3,……各點相對應的瞬時速度v1,v2,v3,……。例如:量出0~2點間距離s1,則在這段時間裏的平均速度,這就是點1處的瞬時速度v1。依次類推可求出點2,3,……處的瞬時速度v2,v3,……。

2.重物下落的高度的確定

圖2中h1,h2,h3,……分別為紙帶從O點下落的高度。

(四)實驗步驟

1.把打點計時器安裝在鐵架台上,用導線將學生電源和打點計時器接好。

2.把紙帶的一端用夾子固定在重錘上,另一端穿過打點計時器的限位孔,用手豎直提起紙帶,使重錘停靠在打點計時器附近。

3.接通電源,待計時器打點穩定後再鬆開紙帶,讓重錘自由下落,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出一系列的點。

4.重複上一步的過程,打三到五條紙帶。

5.選擇一條點跡清晰且第l、2點間距離接近2mm的紙帶,在起始點標上0,以後各點依次為1、2、3……用刻度尺測量對應下落的高度h1、h2、h3……記錄在表格中。

6.用公式vn=(hn+1–hn–1)/2t,計算出各點的瞬時速度v1、v2、v3……並記錄在表格中。

(五)數據處理

1.列表處理數據(見下頁)

各計數點

l

2

3

4

5

6

下落高度

速度

勢能

動能

結論

2.圖像處理

在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時,如果以v2/2為縱軸,以h為橫軸,根據實驗數據繪出的圖線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如果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就能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

(六)實驗結論

在誤差允許的範圍內,驗證了機械能守恆定律。

(七)誤差分析

實際上,重物拖着紙帶在下落過程中,受到阻力作用,機械能在不斷減小,故有EB>ED。又因為在初始點時重物的機械能為0,所以有0>EB>ED,mvB2–mghB<0>,–mghD<0>,説明重物在實際下落過程中,重力勢能的減少量大於動能的增加量。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

1.實驗目的:用自由落體運動驗證機械能守恆。

2.紙帶的選取及重物速度的測量方法。

3.實驗的誤差來源及注意事項。

四、課堂練習

1.用自由落體法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中,下面哪些測量工具是必需的()。

A.天平B.彈簧測力計C.刻度尺D.秒錶

答案:C

2.在做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實驗時,以下説法正確的是()。

A.選用重錘時,重的比輕的好

B.選用重錘時,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好

C.選用重錘後要稱質量

D.重錘所受重力要遠大於它所受的空氣阻力和打點計時器對紙帶的阻力

答案:D

3.在做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中,下列物理量需要用工具測量的是();通過計算得到的是()。

A.重錘的質量B.重力加速度C.重錘下落的高度D.重錘下落的瞬時速度

答案:C;D

4.在“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中,由於打點計時器兩限位孔不在同一豎直線上,使紙帶通過時受到較大阻力,這樣的結果會有()。

A.B.

C.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B

5.關於“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誤差,下列説法正確的是()。

A.重物的質量測量不準會產生誤差

B.重物的質量大一些,有利於減小誤差

C.重物的質量小一些,有利於減小誤差

D.先釋放重物,後接通電源會造成較大誤差

答案:B

6.本實驗中,若以為縱軸,以h為橫軸,根據實驗數據繪出-h圖像應是,才能驗證機械能守恆;-h圖像的斜率等於的數值。

答案: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重力加速度

7.在用落體法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中:所用重錘的質量m=1.0kg,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頻率50Hz,打下的紙帶如圖所示(圖中的數據為從起始點O到該點的距離),則在打B點時,重錘的速度vB=m/s,重錘的動能Ek=J,從開始下落到打B點時,重錘的勢能減小量是J(取兩位有效數字)。

答案:0.79;0.31;0.31

五、佈置作業

書寫實驗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cyzgz/jiaoshi/6rvl5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