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者齋 >

出國留學 >留學德國 >

盤點德國的特色文化

盤點德國的特色文化

美國文化伴隨着經濟強勢深入全世界人民內心,法國借香水、時裝和浪漫佔據全球時尚工業最前沿,日韓憑動漫遊戲和電影劇集演變了年輕一代的品位和喜好,連古老的英國也正在借“創意英國”的活動對其保守形象重新洗牌,現在,以傳統、沉穩和認真而著稱的德國文化也不甘人後,在一如既往推銷其音樂、哲學等傳統王牌文化之外,正在策劃一場以尖端工業及科技產品為主力的新消費文化。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貿易伙伴,德國在近幾年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用心良苦。

盤點德國的特色文化

而隨着這個並非最具旅遊號召力的歐洲國家率先成為中國公民自費旅遊歐洲目的地國,國人近距離接觸真正的德國也就成為可能。在“哈法”已經成為新中產的心頭好之後,下一波會不會輪到“哈德”?閲讀一下它強大的新消費主義的攻勢吧,也許,我們會發現,“哈德”,將會成就我們不同於流俗的品位,可以成為美日英法文化之後一種更新鮮更獨特的選擇。

 學問

歌德有一段著名的話:“中國人在思想、行為和情感方面幾乎和我們一樣,使我們很快感到他們和我們是同類人,只是在他們那裏一切都比我們這裏更明朗、更純潔,也更合乎道德。”這位詩人對中國的興趣和感覺一直非常濃郁。有趣的是,聖哲的直覺在兩百年後得到了科學的認證:1995年一位德國抽樣(sample)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曾評論説,在一項全球公民文化研究結果中德國與中國居民具有價值觀選擇上的接近性,而在最近20年左右的文化變遷中,中德流行文化的軌跡最為接近。

事實上,中國與德國的淵源極深。中國的教育先驅蔡元培就是從德國留學回來,把以柏林大學為藍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傳播全中國,而在20世紀初那些文人學者和革命先行者,儘管多在日本留學,但學來的倒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從德國借來的科技文化。布萊希特寫下《四川好人》十多年前便已在中國上演,就連在中國紅極一時的“美學”,也不過是取道日本從德國借來的理念。

計算機基礎工作原理“二進制”的發明者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據説也是受到了《易經》的啟發。

就學問尤其是哲學而言,我們從來都是德國的學生。從德國古典哲學那幾位大師及叛逆者尼采那裏,中國的時尚青年找到了他們談論哲學的方式。而今天,如果你要在學術圈裏混,或者披着學術的華服在時尚圈裏混,韋伯、海德格爾、哈貝馬斯則是必須牢記的關鍵詞,懂不懂是一回事。

藝文

文學與藝術的情況也大致如此。在歌德、席勒、海涅這些名字已經老去,半個德國人卡夫卡也被膚淺的小資青年説爛,君特·格拉斯又半冷半熱的今天,高貴的德國文學總被束之高閣,始終只在中國高級知識分子那裏作為研究的樣本。所幸的是,里爾克這個詩人的名字已經開始被一小撮有格調但更有思想的人士掛在嘴邊了,你必須能隨口誦出“有何勝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這樣的里氏格言。當然,不懂詩也沒關係,比如,誰會把荷爾德林“人,在大地上詩意地棲息和勞作”這句詩當成詩?這不就是房地產廣告麼?

德國大使館舉辦的文化交流活動就顯得正式得多,但也常常掛着一些名頭極大但普通中國人毫無概念的主題,例如戲劇大師布萊希特影像展,新表現主義大師伊門道夫作品展。市面上有關於現代設計的先驅包豪斯的普及讀物已有好幾本了,但真正懂的沒幾個。倒是德國後現代主義藝術的大師博伊斯對中國的直接影響更大些,他似乎該為中國各種名目的行為藝術氾濫而負責,因為這位瘋狂的先生曾説,“人人都是藝術家”。

 雅樂

德國除了盛產一本正經的哲學家之外還盛產音樂家,貝多芬、巴赫、門德爾鬆、瓦格納,如果你能一口氣數得過來,只能證明你掌握的文化名人還太少。把西方古典音樂當作高雅的代名詞,這是我國的特色。

聽ECM與媚雅扯不上關係,它只與另類有關,近幾年已經大面積成為國內小資、波波以及眾多藝術青年的新歡了。除了爵士,ECM還融匯古典、實驗搖滾和民族音樂,對於所有ECM出品的唱片而言,ECM就是它最大的風格,拒絕商業,給予樂手充分的創作空間。來自德國,受國內流行樂迷追捧的音樂品牌還有Enigma。這個名為“迷”的Newage團隊由德國音樂人Michael Cretu主持,在Enigma充滿神祕意境的音樂中,既可以隱約感受到古典嚴肅音樂的影子,又可以直接感受到通俗流行的電子配器;既能聽到少數民族部落自由而悠長的吟唱,又能夠欣賞到教堂唱詩班莊嚴而宏大的和聲。相比起來,Enigma比起ECM來更受國人喜歡。

電影

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誰都知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是從柏林電影節開始的。1988年張藝謀的《紅高粱》一鳴驚人捧得金熊之後,李安、侯孝賢、陳凱歌、李少紅、謝飛、吳子牛、王家衞、杜琪峯、賈樟柯、王小帥、楊德昌等等紛紛登台柏林,這些中國電影人幾乎涵蓋了華語電影各種風格和流派。不過,就連賈樟柯都承認,柏林電影節太過偏好於東方電影,除了前柏林電影節主席德哈登的個人興趣之外,恐怕和歌德的直覺在德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關,儘管我們得承認,德國人對於中國的瞭解少之又少。

事實上,國人對於德國電影的瞭解也很可憐,除了那部充滿年輕動感和時尚色彩的《羅拉快跑》,普通影迷對德國電影幾乎毫無概念,更不要提那幾個沉重的德國人了:赫爾佐格、文德斯以及裏芬施塔爾。他們在德國是國寶,在中國卻永遠屬於小眾。

遊學

中國人心甘情願給德國人送銀子的方式還有另外兩種,那就是旅遊和留學。今年2月,德國成為了中國公民的旅遊目的地國,這也是申根協議國中第一個向中國打開大門的歐洲國家。“去海德堡看古城,在慕尼黑品啤酒,到法蘭克福購物”,多麼迷人的夢,真的`很快就能實現了。德國總統近日訪華時説目前已有10多萬中國遊客到過德國。這是一個令德國歡欣鼓舞的數字,但不要忘記在《格林童話》的故鄉淘金和消費的還有我們的留學生。説實話,儘管德國學校不收學費,對於中國學生有巨大的吸引力,考慮到艱澀拗口的德語,我還是難以想象目前已有總共14000多中國人在德國學習。

豪車

除了文藝產品的高端性之外,德國還製造出高端的汽車。比如,梅塞德斯-奔馳轎車落户北京就意味着國人的汽車消費層次可以登上一個新台階,長期以來大眾、奔馳、寶馬等德國汽車一貫的中高檔策略已經把中國民眾的胃口吊高了。毫無疑問,即便經歷了“砸大奔”這樣的偽民族主義和非理性主義事件,德國汽車依然是國人購車的首選。20年前當第一輛桑塔納在上海組裝下線的時候,可能每一箇中國人都沒有想到,今天,德國人的沉穩作風使其產品在兵不血刃的汽車暗戰中,拿走了中國轎車銷售的半壁江山。

德國人令人信賴的高科技和重工業的另一代表就是鐵路,當國人還在為日本向中國輸入新幹線技術燃起民族主義情緒,西門子的地鐵已經悄然佔據了上海和廣州的城市腹地。而今,德國總統又成功地販賣了他們的磁懸浮技術。

 黑啤

啤酒是德國的另一個國寶。德國啤酒與中國結緣其實很早,1903年身居青島的德國人就開始自造德國啤酒了。令人費解的是現在德國啤酒進入中國人的日常視野,卻只有通過偶爾在一些城市舉辦的小型德國啤酒節。當然,現在在京滬穗,你大可以去找專賣德國啤酒的小酒吧,喝兩口德國黑啤,再吹吹牛聊聊天,你的耳邊還可能還隱繞着ECM的另類爵士——賣德國啤酒的酒吧大概是不會放那麼高難度的貝多芬交響樂吧。

 足球

貝肯鮑爾

因為施拉普納、楊晨以及謝暉,中國人開始近距離接觸曾經風光無限的德國足球,但德國足球如果還有魅力的話,那也只存在於30歲以上人士的懷舊情調之中,像貝肯鮑爾、魯梅尼格一干足球英雄基本已是老人們的記憶收藏品。德國足球向來以硬朗穩健注重防守為特色,德國球員的鐵漢形象則是另一種樸實的德國品質。為了確認這一點,精於邏輯的德國人使用了反證法。德國的《圖片報》曾説:“貝克漢姆每天早晨就要在浴室花很長時間修理髮型,而這個習慣一般只有女人才會有。更不要説貝克漢姆在老婆辣妹維多利亞的調教下戴耳環,甚至還把指甲塗成了粉紅色!”但國人顯然只認貝克漢姆,從舉國上下“施大爺”的年代到現在,踏實但笨拙的德甲賽場上最讓人牽腸掛肚的也總是那幾個中國人,先是楊晨,謝暉,現在又有邵佳一。

——上帝保佑他們在德國能踢出好球。除了長長我們的國威之外,沒準兒也能讓我們重新愛上德國足球。

 酷機

儘管德國人對時尚保持了自覺的警醒,一向刻板的西門子手機為挽救其在中國的銷售頹勢,還是開始走時尚、新潮和另類路線。德國人要麼中規中距,但另類起來一定也是另類到極致。果然,西門子最新的系列Xelibri以最時尚最另類的廣告方式鋪天蓋地前無古人地出現在了各類媒體之上。它針對中國的用户定位據説是:崇尚時尚與科技進步的人們,無論年紀多少,他們喜歡派對,喜歡打扮,喜歡酒吧和娛樂場所,他們希望過時尚生活併為之努力。這不就是“So tomorrow”的定義嗎?

標籤: 德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zhezhai.com/zh-hk/cglx/deguo/g5wq1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