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作文 >

带学生走出作文困境论文

带学生走出作文困境论文

一提起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愁眉苦脸、长吁短叹。作文课成了学生最怕上的课,作文也成了学生最难办的作业,在语文考试中作文也成了学生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大多数老师对于这种情况也是束手无策。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带学生走出作文困境论文

  一、无素材可用

面对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往往是张飞认针——大眼瞪小眼,无内容可写,也就是无素材可用,不知道从哪儿下笔。我们有很多语文老师也说:“学生,特别是住宿生,就这么一个小校园,寝室、餐厅、教室、厕所、操场,每天都在这么几个地方打转转,生活单调、枯燥、,再加上升学压力沉重,更让人感觉校园生活的沉闷。如此的生活怎么会让学生作文时有素材可用、有内容可写?”

其实,这种看法是站不住脚,甚至是错误的。就像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抬头看去,只能看见一看四角的天空。然而百草园四季的景色是各不相同的,百草园的故事是神秘的,百草园的游戏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的校园是狭小的,但它比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要大得多了,生活也比百草园的生活丰富多了:在这里生活的,是几百个、上千个,甚至是几千个正值青春、活力四射、精力旺盛、头脑最为活跃的鲜活的生命。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上,在他们中间,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绝无雷同,甚至让感觉匪夷所思的事情。即便是在最司空见惯、最要求规矩、最讲究纪律的每一节课堂上,都在有数不清的故事进行着。更不要说餐厅、操场、寝室,还有星期天在家了!所以说,不能说校园生活让学生作文无素材可用、无话可说,只能说,学生没把生活放在眼里,熟视无睹了。用一句名言,就是: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缺少的而是发现美的眼睛!

针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一是要培养学生记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每天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二是写专题周记,引导学生在平淡中发现精彩、在枯燥中发现鲜活、在沉闷中发现趣味。比如:围绕餐厅,写餐厅师傅的辛苦、奉献;写就餐时场面的喧嚣、拥挤;写餐厅里的众生相,写人们就餐时的喜怒哀乐……写餐厅里的可笑的事、可悲的事、可赞的事、可声讨的事……在写法上,用描写,用想像,用联想……;再比如教室,写课间的、课堂上的、自习的、课前的、课后的;上课时,写各科老师上课的风格、特点、故事、神情、状态,写同一节课中各具情态的学生,同一学生在不同课堂上表现……同样,操场、校园,甚至卫生间,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写作。还可以写人物系列:写父母、写老师、写同学、写朋友……写情感系列:写喜悦、写悲伤、写兴奋、写失落、写激动、写消沉……简单一句话,就是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在平淡、枯燥、乏味、沉闷中发现生活的真、善、美,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在日记的积累、专题周记的训练中,学生逐渐就会发现,在校园这样一方小天地里,生活竟也是如此丰富多彩,也就可以大大缓解作文时无材料可用的困窘处境。

  二、有素材无话

很多学生的作文,素材选择很好,新颖、独特、有意义,然而给人的感觉却是平淡无奇、甚至枯燥乏味,还有的同学一篇五六百字的短文,材料却用了三五个,不仅每个材料都没写透、没用足,而且没有条理,给人一种七拼八凑的感觉。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在作文中不重视描写、抒情、议论的`作用,只是单纯地叙述。这样,一个很好的素材,学生三言两语叙述完毕,形成一篇流水帐,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又为了拉长篇幅,凑足字数,只好再组织材料,发一些空洞无物的长篇大论,摘抄一些干巴巴的政治术语或口号,最后形成一篇东拉西扯、胡拼乱凑的“四不像”作文。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引起学生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对学生描写的训练。如针对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言描写的方式:他说:“我不去了。”让学生比较下列一组句子: 1.他说:“我不去了。”

2.他走过来说:“我不去了。”

3.他向前走了两步,似乎犹豫了一下,然后走过来说:“我不去了。”

4.他向前走了两步,似乎犹豫了一下,然后狠狠地跺了一下脚,好像下定了决心,径直走到我面前说:“我不去了。”

5.他向前走了两步,似乎犹豫了一下,然后狠狠地跺了一下脚,好像下定了决心,径直走到我面前,神情忧郁地说:“我不去了。”

6.他向前走了两步,似乎犹豫了一下,然后狠狠地跺了一下脚,好像下定了决心,径直走到我面前,神情忧郁地说:“我不去了——我妈病了,我要在家照顾我妈。”

短短六个字的一句话,加上动作、神态、心理、原因等内容,进行充分地描写后,就扩展成了几十个字的小片段。这样,既使文章生动了、具体了、感人了,又使文章内容丰富了,同时又有效地解决了文章的篇幅问题、字数问题,一箭几雕,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要教育学生在作文中适时引入议论、抒情,对文中某个人的言谈举止适当地、恰如其分地发表一点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厌恶的看法或情感,这样,文章就不至于平淡无味,而会产生感染力,激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三、有话不会说

在我们的学生作文中,往往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还有很多农村学生的作文又是满篇的大白话、土话,生活气息是很浓,但缺少了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应有的灵气。

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学生语言的贫乏。要解决这样个问题,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组织学生多背诵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特点、认知水平、审美情趣的精典散文,积累一些优美而实用的语句。

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文中积累字、词、句。结合课文的学习,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挑选出十个或二十个词语作为词语积累,并用其中的一个词语造句,或用其中的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再挑选出一两句自己认为最美的或感触最深的句子进行语言的积累。

在学习生字词时,加强造句训练。

另外,在作文评改课上,组织学生针对某篇在语言方面存在代表性问题的作文进行共同修改。在共同修改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文语言与生活语言的区别与联系,体会怎样把生活语言转化为作文语言,怎样使自己的作文语言生动起来、优美起来,以此达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

  四、能说不深刻

还有很多学生作文的立意不深刻、甚至是错误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误。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此,结合课文教学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并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把在语文、政治、历史等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受的教育与作文立意联系起来。

同时,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针对社会上、校园中、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周围的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和表现?引导学生从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角度,站在人类的高度、道德的高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而不要只是站在个人的、小团体的角度看问题。在发问与探寻答案的过程中,纠正自己错误的认识和看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使自己作文的立意正确起来、深刻起来。

标签: 困境 论文 学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zuowen/mn5q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