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作文 >

关于故乡的作文4篇

关于故乡的作文4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乡的作文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故乡的作文4篇

故乡的作文 篇1

“卖红薯啦,卖红薯啦!又香又甜的烤红薯啊!”每当我听到这样的叫卖声,我就嚷嚷着要去外婆家玩。因为外婆是个地地道道的劳动人民,在外婆家我可以吃到地地道道的烤红薯。

每逢腊月,我便和两个哥哥开始“行窃”,我偷偷地掀开麻布,从菜蓝子里拿出三个中等大小的红薯,放到怀里,撒腿就跑。而我的两个哥哥,小心翼翼地走到仓库,拿出钥匙和火柴,我们兄弟三人悄悄地打开了后门,走进了后院。

首先,我们在冰凉的土上铺一点干草,让红薯宝宝睡在上面,再在床的周围叠两层高的煤炭,然后在中间放上一些沾了一点酒精的纸,再划上六根火柴放在周围,使煤炭受热,引燃中间的纸和干草。过了一会儿,我将四周的煤炭进行保温,接着,就可以享用美食了。虽然烤得黑不溜秋,剥开皮,就是黄黄的肉,咬一口,味道杠杠的!

这就是外婆家的'红薯,我故乡的红薯。生吃脆,烤吃香,煮吃甜,晒干有嚼劲,怎么吃都有一股地地道道的农家味儿。我吃过许次红薯,但最让我回味的总是那故乡的红薯,因为那里边装载了满满的童年味、故乡味!

故乡的作文 篇2

我踏上回故乡的归途,路途遥远,急不可耐,因为我已经太久没见到我的故乡了。

印象中的故乡,有一排大大的白杨树,有阿黄陪我作伴,有外婆给我讲述老故事。

印象中的故乡,有甜甜的西瓜,清凉的井水,和怎么也追不完分蜻蜓。

印象中的故乡,有纯白的雪花,憨态可掬的雪人,和怎么都打不破回忆的雪球。

我一边回忆着印象中的故乡,一边倒数着回到记忆中故乡的距离。

五百公里,四百公里,三百,二百,一百……

随着一遍遍的倒数,终于到了故乡。可是我却发现,这不是我印象中故乡!原来我离我印象中的故乡不是几百几十公里!是数不尽的距离……因为它已经不是我印象中的故乡了!

一排排孤苦无依的白杨树,叶子一片一片的掉落着,小溪边的浑浊,混着数不尽的垃圾,散发着臭味,各种伐木工伐着树数着钱包里的钱,远处一座工厂不断的排气,人们只盯着手机,不再热情友善……

这不是我的`故乡!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的故乡啊……你在哪呢?

我清楚的知道,这既是我的故乡,也不是我的故乡啊!我只希望别再伤害了!

我的故乡啊,我想你了!

故乡的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在潮阳,我爱故乡的柑。

春雨绵绵,一棵棵柑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椭圆形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

金秋十月,柑树上挂满了甜甜的柑。柑是扁圆形的,遍身长着小疙瘩。刚开始它只有小指头大小,等它渐渐长熟,柑就有网球那么大了,等到柑完全熟后,柑就有苹果那么大了。

柑先是青绿色的,随后变成了绿中带黄的,最后变成了金黄金黄的。掰开皮,闻起来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还可以看见一条条柑络,像少女穿着轻纱一样,柑络下是金黄色的果肉。有十来片,像一群围在一起窃窃私语的小孩子。剥皮一片片后,又像弯弯的月牙,只要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许多小果粒,犹如一粒粒珍珠。拿一片放进嘴里,嘴唇上,舌头上溢满了橙红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柑很酸,半成熟的是又酸又甜,熟透了是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喜欢,美滋滋的!

柑全身是宝,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柑皮和柑络还能入药,而且还是过节时的送礼佳品。

我爱故乡的柑,更爱我的故乡。

故乡的作文 篇4

金秋十月,是农村一年当中最为繁忙的季节,也是最为热闹的季节。乡下人就喜欢这份热闹,更喜欢场院里老老少少忙忙碌碌那欢快的场面。

过了中秋节,天气就开始变凉了,起初是渐变的,但不知哪一天,仿佛一夜之间,西伯利亚吹来一股冷空气,于是太阳公公就吝啬地藏起了暖气,让早起的人们看到房屋的茅草上,大地的植被上都披上一层洁白的霜花。于是人们不得不在瑟缩中添衣加裤,于是黄绿相间的景色了又添了一道景致,一个一个的人们变得臃肿起来。

这样的时候,大田里的庄稼大多已经被割倒或收进场院,偶有一些玉米的秸秆虽然三五成捆的堆在地里,但上面的玉米棒子早已被掰下来运走,间或还有一小片一小片的绿色在那里倔强地与冷空气抗衡,那大多就是大萝卜、胡萝卜和秋白菜,苍黄和凄白已经成了大地的主宰。

这样的时候,学校就会放农忙假,让孩子和大人们一道去收秋,于是我们在和大人们并肩劳动中收获快乐收获成熟。

这时候多数劳力都集中在生产队的场院里,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也不例外。男劳力们大多忙着给谷子脱粒,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在谷糠和尘土的飞扬中,人们穿梭忙碌着,机器不停,人们的手脚也不停,好像谁也不知疲倦似的。一垛垛小山一样的谷个子眨眼之间在变小,谷粒从谷穗上一一分离,瞬间由谷粒堆积而成的金黄色的小山就耸立起来,并不断加大加高。望着那不断增高增大的金色小山,人们由里到外露出的都是丰收的喜悦。在脱谷机稍远一点的地方,一部分大人在扬场。这大概是秋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活计了,一般都是由年岁稍大一些的老把式充当。你看他们用一块布口袋将头和脖子罩住,以防谷糠和尘土的侵袭,特别是谷糠,钻进人的衣服里会让人发痒。罩住头和脖子,扎好裤脚,扬场就开始了。老把式手持一把木锨,弯腰铲起一锨谷子,迎着风向上一扬,那些谷粒很听话地撒开,里面的秕谷、糠皮和灰尘随风向下边飘去,成熟的谷粒乖乖的落在老把式的脚下。这一套动作基本上就分三个节拍,第一是弯腰、第二是铲谷粒,第三就是顶风向上扬,步骤不多也不复杂,但是非熟练工是难以把成熟的谷粒分离出来的。搞不好一锨上去,下来仍然是一堆,谷粒和秕谷谷糠还是分不开,有时候扬上去时虽然散开了,谷粒落地时却四面八方都有,很不集中,最好的把式杨出去时是天女散花,落地时谷粒集中在一起,秕谷和谷糠集中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大人在给豆类植物脱粒,那种方式比较原始,是一些老农们高举着木制连枷,一下接一下地想豆类秸秆拍去,随即爆出啪啪的声音,豆荚便张开嘴,藏在里面的豆子便一粒粒的跳了出来。还有一拨人比他们略显得先进一些,是用一匹马或骡子拉着石制的碌碌绕着中心一圈圈的在豆类秸秆上碾压,后边跟着三两个老农,手持钢叉把压在底下的秸秆再翻到上面。我们这些学生娃娃和老年人、妇女们组成一个集团,主要任务就是扒苞米。所谓扒苞米就是把包在玉米棒子外面的叶子剥掉。这时候虽然仍是大集体,但扒玉米却实行的是包干记件制,即按车计量,多劳多得。这活计多少有些枯燥单调,所以能耐得住性子坐在那里不停地扒下去的多数为老年人和成年妇女,像我们这样的学生娃大多是负责运输,就是把扒好的玉米一筐一筐的运到玉米堆上。这活计虽然有些累,但是爬上高高的玉米堆上可以饱揽整个场院风景,心情自然要比坐在玉米堆边、埋在玉米叶子中无休止地重复一个简单动作要愉悦得多。

给玉米脱粒大概是场院里最热闹的时候了,生产队一般要把这活计安排在夜晚。似乎没人特意安排,只要下午收工的时候队长说一声:晚上给苞米脱粒。于是一个一个就传开了,大家赶快回家,匆匆忙忙地吃完饭便又回到了场院。这时早已架起的七八盏马灯把场院里的黑暗驱逐出境,用来作动力的柴油机的轰鸣声也让场院不再寂静。经验老道的队长三言两语便把人员分配得当,于是几个经验丰富,办事稳妥的老农守在脱粒机前,其他人员从脱粒机到玉米堆之间排成一路纵队,一筐筐、一簸箕一簸箕的玉米棒子从大家手中输送到脱粒机的口中,玉米粒便从母体上分离下来,那些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们便用自己的铜臂铁肩将玉米粒一袋袋的运走。似乎没有人偷懒耍滑,队长也不刻意监督检查,按说几十号的人马有三五个溜号的也看不出来,可是大家真的都很自觉,只是我们这些小家伙们毕竟觉多,很难扛到最后,实在熬不住了就躺在谷堆中或玉米叶子上伴着机器的轰鸣进入梦乡。大人们也都不计较,本来人家也没指望我们干多少。半夜的时候,有时候甚至到凌晨两三点,收工的大人们才将我们从酣睡中唤醒,这时机器已经停止运转,震耳的轰鸣声已经远去,后勤人员早已把热乎乎的饭菜挑进场院,主食是带豆的玉米碴子,副食一般都是极具东北特色的猪肉炖粉条,当然还有大白菜老豆腐。劳累了大半夜的农民们你一碗我一碗的吃得格外香,我们这些学生娃虽然没大人们付出的多,但同样也会与他们一起分享这不一样的夜餐。

如今,土地早已由个人承包,大集体已经埋进了历史,那个盛满庄稼盛满收获和欢乐的场院也已经不复存在,可场院里的一幕幕场景却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让我不能忘怀。

标签: 故乡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zuowen/3dr5x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