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作文 >

关于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4篇

关于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4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可分为国小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4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4篇

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 篇1

我家门口有一颗美丽的银杏树,它挺拔高大,已陪我整整五年了。

它是我小时候和姑姑一起栽下的。我问姑姑:“这个了可以吃吗?”姑姑笑着说:“不能,不过,土地公公喜欢吃哦!我们把它给公公吃吧。”那时,银杏树就给埋下土了。

以后,我每天都会跑下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银杏树,一开始它只是一颗小苗苗,后来,越长越大,越长越高,变成一颗大树,叶子嫩绿嫩绿的,像一把把小伞子,迎着风,在空中飘扬。我常常拉着妈妈的手,站在树下笑。

一年秋天,银杏树的叶子变黄了,我吓了一大跳,和妈妈说:“叶子黄了!”妈妈正在认真看书,只说了一句:“没事的。”

又过了几个星期,我放学回家,一看,银杏树的.叶子全落光了,望着满地的落叶,我伤心的哭了,妈妈连忙跑下来,问我什么事,我指了指树,说不出一句话来,妈妈笑了,说:“树只是把叶子抖下来,明年,它会更茂盛!”

我爱银杏树,虽然它老了,可我依旧爱它!

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 篇2

我爱娇艳矜持的玫瑰,我也爱朴实无华的菊花,但我更爱那火红的杜鹃花,因为它自己与众不同的美艳。

今年五一的三天假期,恰遇举办,我有幸与爸爸、妈妈一起亲密接触到那美艳似火的杜鹃花。

踏入公园的杜鹃花园区,只见一片鲜艳的色彩映入眼帘。远看,它似一团燃烧着的燃燃火焰。当你凑近身去看,你会看到那深粉色的`花蕊,而且越往外颜色越浅。花瓣的边上是白色的,在花中间还有一个深棕色的,好像是花中有花,又仿佛是一个躺在哈哈哈怀抱里睡觉婴儿呢!配上绿色的叶子,又好像是给小宝宝裹上了一件风衣。深绿色的叶片翻个面,你又能见到一片嫩绿,就好似给杜鹃花穿上了一身绿色的裙装。

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淡淡的香味沁人心脾,我看着那花儿优美的神韵,自己仿佛也成了一朵杜鹃花,置身在杜鹃花的乐园里……

望着园区内遍地的杜鹃花,我深有感触,虽然它少了香气袭人,虽然它的朴实外表毫不起眼,但我依然很喜欢它,因为杜鹃花它带给我快乐,也带给了我不凡的美。

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 篇3

几个月前,我家的阳台上来了一位客人,它就是观音莲。

观音莲长着碧绿碧绿的叶子,看上去好像很柔软,很光滑,但我摸了摸,硬邦邦的,毛毛的,我又凑近闻了闻,它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它还像一朵竞相开放的莲花,而且比观音坐的莲花还美呢!从外表看,好像是它又细又小的杆支撑着它巨大的身体,而细小的茎却长在土外帮助它吸收营养。妈妈把它种在一个粉色的花盆里,远远望去,它是多么可爱啊!

我妈妈非常爱护这盆观音莲。每隔几天,她就会去阳台看一下观音莲,并且给它浇水、施肥、捉虫,使它快点长大。

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它长得又快又好:刚买过来的时候,只有一朵是大的,两朵是小的,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那两个小的已经变大了,又过了几个月,我发现它们从周围生出了几朵大小不一的观音莲,而大的那朵几乎没有长大。这盆观音莲好像是一个大家庭:最大的`那朵是奶奶,旁边两朵小一点的是爸爸和妈妈,最小的那几朵就是它们的孙子,真是子孙满堂啊!我认为,观音莲就和人一样,大人的已经发育好了,而小孩还没有发育好,还在发育,真有趣啊!

我很喜欢这盆可爱又有趣的观音莲。

观察植物的作文300字 篇4

这一天,我看着一本作文书,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老妈唠叨了几句:“看书的时候眼睛不能离书太近,这样会形成近视眼的!现在的光线太暗,你快开灯!你应该多看绿色植物,保护你的眼睛!”老妈这些话打断了我看书的思路,不理她,当做耳边风。又过了一会儿,老妈又唠叨了起来:“叫你不能这样看书,你偏不听,等你成了近视眼的.时候,你就知错!”我只好乖乖投降。

我心想:我知道看书时眼睛不能离书太近就会形成近视眼,可这是为什么呢?现在不是白天吗?为什么还要开灯呢?

于是,我就想到请教“哑巴老师”——《十万个为什么》。原因找到了,原来:人体的眼球会自动调节。看近处时,眼睛会变得凸一些;看远处时,眼睛的凸度又会变小一些。如果看书太近,使眼球一直处于大凸度,长期下来,就会影响眼球的调节功能,形成近视眼。过亮或过暗的颜色都会让眼睛产生不调协的感觉。只有绿色的植物,不但色彩调合,还可以吸收阳光中过于耀眼的成分,同时也能吸收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多看绿色植物会让眼睛感觉到舒服、轻松,同时还可以消除疲劳。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要提醒同学们:要爱护自己的眼睛,多看绿色植物。

这,就是我的发现!

标签: 植物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zuowen/2vgeo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