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三角形边的关系观后感

三角形边的关系观后感

上周我参加了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国小教研室组织的国小数学教研活动,期间有幸听了即将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国小数学课堂教学大赛的北小大兴分校的孙贵合老师讲的《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听后感受颇深:

三角形边的关系观后感

一、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整节课,教师设计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并使学习层层递进,在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中学习、掌握知识。上课伊始,为学生设计了自己动手“剪”出组成三角形所需要的三根“线段”,在学生围三角形时,又巧妙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然而然的明辨真伪、确立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彰显优秀教师本色。

整节课,教师表现得自然大方、不急不躁、热情洋溢、很是睿智,自己完全置身于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情境中,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悄悄的、适时的用巧妙的语言“煽一煽风”,使学生和课堂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这种境界是每一位教师都想达到的境界,这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对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知识特点透彻了解,丰富的课堂实践经验,更要有一颗爱学生、爱课堂、爱教育事业的心。

三、注重细节、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本节课注重课堂细节的教育作用,如,在学生自己剪出并拼摆出三角形后,教师请了三种不同情况的学生,到前边展示,顺序排的非常好,接着就第三个学生出现的情况,开始全班同学一起研究这一现象;还有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时,教师不急不躁,积极的把自己融入其中,用机智的语言,激发学生善于思考的大脑,使学生思维的火花时时闪现、时时碰撞,在争论的交锋中达成教学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整节课是融“文化知识的学习、思维方法的启迪、勇于接受挑战的意识的培养、探索未知的欲望的激发”为一体的课堂学习。学生受益,我作为听课教师也深受启发。

2.

今天参加一项活动,连听了9节课,主题都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每节课20分钟。教材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但北师版教材也有相关内容,在编排上有类似之处,主要是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发现规律。前段在网络上的课例研讨、学校里的.磨课也有选择这一内容,粗略估测,这个内容的课已听了14节。

同一内容的课听多了,自然会进行横向比较,也就产生出几个问题。比如:

问题1、导入如何引人入胜?

听了这很多的课,有的是以课本中的情境图“小明应该走哪条路,为什么?”有的是让学生猜想规律,然后进行验证;有的是从复习三角形的特征,强调“围成”“首尾相连”入手。然而,今天一位老师的导入却更让我印象深刻。

片断记录: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句话,你们反着说,并判断这句话对还是错。好吗?(好)

师:中国的首都是北京。生: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对!

师:两个人吃一个苹果。生:一个苹果两个人吃。对!

师:买一个球需要12元。生:12元能买一个球。对!

师: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条线段。

生: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

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的回答“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不一定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不做判断,而在黑板上添上一个字“吗?”这时,黑板上的板书就变成了一个问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师:刚才同学们有两种意见,有的认为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认为不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下面我们就进行实验,看看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

思考:用游戏的形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入主题““三条线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提出操作验证,体现了学习的必要性。

问题2、操作如何与思考有效结合?

在这些课中,无一例外地都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结果从而发现规律,但有些规律显然是老师发现的。在几节课中,教师设置了表格,让学生记录操作结果,然后汇报结果,引导发现规律。然而,我发现这些老师都把操作与思考分成两个环节,操作时只记录结果,汇报后再引导学生观察结果,经常在这个环节中费了很多时间,而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的不多,。我认为在设计表格时可以加上一个问题“观察这些结果,你能发现什么?”这样 ,学生在操作时就能边思考了。

标签: 观后感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q0d5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