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校园 >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六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两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2.生字、生词卡片。

3.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第一课时

(学习《揠苗助长》)

  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教学《揠苗助长》

1.播放课件理解课题、了解故事。

a.学生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b.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c.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生字。

a.范读课文,听准生字字音。

b.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注意指导读错的字。

同桌之间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c.巩固生字。

读生字卡片。(齐读、指读、开火车读)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老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四个问题:

a.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长高时,他的心情怎样?将描写他心情的词句画出来。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随机理解重点词语:巴望、焦急。

出示重点句子,体会种田人的心情: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词句,要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b.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用软件演示种田人拔苗的过程,朗读第2自然段,要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读第3、4自然段,体会种田人回家后得意的心情,以及后来知道禾苗都死了,十分失望的心理。

c.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d.我们已经知道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愿望?

4.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守株待兔》)

  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交代教学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每个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通过学习课文,理解寓意,学会生字。

2.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动画《守株待兔》,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守株待兔》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大家边看边想: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释题。

a.揭示课题,正音。

b.释题:问:株是什么意思?守株呢?待兔又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

4.学生自由读课文,老师提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学习课文,理解寓意

1.学习第1、2自然段。

a.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呢。

b.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读给大家听。(板书:捡到兔子)

c.出示生字窜撞,理解意思。(窜乱跑;撞碰)

d.他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投影出示句子(要是每天多好啊),齐读。

他这样想可能吗?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指导有感情地读句子,指名读、齐读第1、2自然段。

2.学习第自然3段。

a.自由读课文,说说这个人后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板书:整天坐守庄稼全完了

b.齐读第3自然段。

3.理解寓意。

a.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b.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c.老师总结寓意。(注意语言要浅显易懂)

d.在我们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举例说说。

e.老师总结: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f.齐读课文。

  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出示要求写的9个字,学生自己分析字形,提出书写应注意什么问题。

3.指导写字。

4.完成课后练习读读想想。

  拓展活动

把本课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再请他们讲一个寓言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会写“名、发”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火车的发展,激发创造的欲望。

【课前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都喜欢听故事。关于火车的故事,(边说边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火车的故事》,你将会了解到更多关于火车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

2、检查识字情况。

齐读,分组读,抽读。

3、听老师范读,标出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火车的什么故事。

结合插图,边读边想

4、自读第1、2自然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理解“飞驰而过”。可以播放火车疾驶而过的场景,也可以把自己的手当做火车,演示“飞驰而过”的样子。

5、读第3自然段。

⑴ 读了这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什么?

蒸汽机车(第二幅图上的车头就是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油,不会产生多少烟)

电力机车(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电力机车的车顶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是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⑵ 磁悬浮列车(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这种火车只有中间一根铁轨,最特别的是:它是浮在轨道上的。第三幅图画的就是磁悬浮列车。它在日本、德国常见,我国上海也有)

⑶ 朗读领会。

6、自读第4、5自然段,提出不懂的问题。

⑴ 理解“夕发朝至”:“夕”是晚上,“发”是出发,“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谁能把词语意思连起来说说?(晚上出发,早上就到了)

⑵ 爸爸还说了什么?

⑶ 引导理解不懂的地方。

如:教师可以用简笔画,画出海面及山势的剖面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海拔”。青藏铁路指从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铁路,那里海拔特别高,平均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

⑷ 指导朗读,重点读好长句子:“我国正在……青藏铁路”。

7、读第6自然段。

你也想驾驶火车吗?你想驾驶什么样的火车呢?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复习巩固生字

1、学生读生字卡片。

2、游戏:教师读一字,学生快速拿出相应的卡片,再组词语。

三、书写指导

1、观察字形结构,想想怎样写才好看?

2、重点指导:“发”的第一笔、“成”的斜钩要写好,整个字才好看。

四、拓展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大家交流。

五、总结

注意肯定学生的创新之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复习:(2分)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默读批注法初读了22课,谁还记得文章写了哪五件事?

(吟诗落泪、弄脏梅图、提起回国、赠送梅图、赠送手绢五件事。)

2 上节课,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篇写事为主的文章以《梅花魂》为题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深入的学习课文。

  二、新授:

1 师:同学们,你们看,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屡屡幽芳总使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来。(课件:梅花图)望着那朵朵梅花,我不禁想起了与外祖父之间的往事。(1分)(学生听,进入情境。)

2 请大家默读文章所写的五件事,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外公表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我”的表现的句子,划完后读一读,体会句子的意思。(4分)(学生用心去读书,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3 两人一组汇报句子,一人读外公的表现,另一人读“我”的表现。(初步感知)(2分)

(1)外公落泪我拍手笑

(2)外公发脾气我不理解

(3)外公哭起来我不明白

(4)外公送我梅图我不知为什么

(5)外公送我手绢我不解

(板书五件事)

4 从“我”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什么?(1分)

(总结出婴儿不理解外公的所作所为。)

5 当时幼小的莺儿不理解外公的感情,你明白吗?你是从哪读懂的?请你从刚才划的外公表现的句子中找到最能表达外公感情的的句子,大声的朗读。(3分)

6 请你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读的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来评议。(3分)

7 全班交流,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同学们要认真听,对同学的朗读加以评议,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读得还好,那你就站起来读。

  第一件事:(2分)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1)指名读

(2)同学加以评议:重点体会外公在吟诵诗句时的意境,体会老人思念故乡之情。

(3)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个人试着读读。

(4)全班齐读,共同体会老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件事: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2分)

(1)指名读

(2)同学评议:声不在高,批评的分量重,十分严厉。

(3)带着这样的感情试着读出来。

(4)指名读。

(5)简单评议。

  第三件事:(10分)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一)

(1)学生读到时出示投影

(2)是啊!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歌颂了梅花精神,你知道哪些呢?(学生诵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梅花的诗文。)

(3)你见过梅花吗?想再看一看吗?一会儿我们一起来欣赏梅花,边看边结合着同学们找的的句子、资料和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梅花与其他的花到底有什么不同。(学生说,评议,抓住愈是寒冷句,教师边总结边变“愈”字的颜色。)

(4)每个同学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5)指名读。

  (二)

(1)外公由梅花联想到什么?

(2)自由读外公说的话,想想还有哪些有气节中国人?

(学生反馈,说自己知道的有气节的人。)

(3)在读,读出中国人的气节。

  (三)

(1)我们再看13自然段,这是在我即将离开外公时他对我说的一段话,想一想此时的外公应用怎样的语气对我说这段话?(学生讨论:语重心长,教育,长辈对晚辈的关爱,期望之情等。)

(2)每个人试着用这种语气来读。

(3)指名读,大家评议。

(4)师生对读,体会外公的感情。

8 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的巨大变化来谈。2分)

9 老人为什么把自己珍爱的梅图送给我呢?齐读16自然段,思考。(2分)

(把他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到祖国)

多少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了外公的心。

10 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内容。(1分)

这节课我们有深入的学习了《梅花魂》,知道了这篇文章由我看到了梅花想到了外祖父,回忆起他生前的五件事,进一步体会到了老人的思乡之情和眷恋祖国的感情,也从中感受到了老人盼望回归的心。

11 学忘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2分)

(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12 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请大家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体会爱国华侨们的心声。(2分)

  板书:

22 梅花魂

落泪

外公 赠手绢 训斥 思乡之情

赠图 痛哭

( )此文转载于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传统的灌输注入机制所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教与学失衡,懂与会分离,学与用脱节。而尝试教学强调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其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读尝试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本文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尝试读懂课文。

学生自主尝试探索,在尝试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一、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2、初读课文,读后尝试填空:

雨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帮助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雨中,帮助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填空,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为下一步的尝试分段作了铺垫。)

二、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

2、怎样给这类文章分段?(出示分段方法与步骤)

3、学生读文,并按这一方法尝试给课文分段。

4、交流尝试成果(重点说清为什么这样分段的道理)。

(引导学生根据单元阅读提示的内容,尝试分段。重点是说清分段理由。学生既获得分段的本领,又训练了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尝试研读,感悟人物品质。

1、出示尝试题:

姑娘看到打翻的苹果,心里(着急)。

姑娘看到孩子们七手八脚捡苹果,心里(焦虑)。

姑娘看到苹果回到车上,心里(感动)。

2、尝试解释:

说清填什么?为什么这样填?从哪儿读懂的?

3、汇报尝试成果:

通过多种形式读书,品味文中的词句,深入领会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适时穿插朗读训练,进一步感悟人物的品质。

(1)从姑娘的着急中,体会到姑娘爱惜可爱的苹果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2)从姑娘的焦虑中,感受到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

(3)从姑娘的感动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和过往行人的崇高品质。

(这一设计,抓住文章隐含着的另一条行文线索姑娘的心理活动,由着急焦虑感动的变化展开教学,让学生的研读兴趣,又促使了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四、点明中心,升华情感。

教师导入:然而姑娘什么也来不及说,人们都走了。

引导学生讨论:人们为什么都走了?(人们热心助人,不求回报)

此时,学生理解闪着亮晶晶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已是水到渠成。可要求学生用那一筐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不仅仅是国为__________,更是因为__________这个句式写几句话,再次深刻领会人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实行尝试教学法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本案的设计体现了尝试探究发现的教学思想,既是对尝试教学法的发展,又是对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化动作,富有时代精神和指导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1.让学生读一读三句话,再读一读伙伴的提示语,想想这三句话中“回”字的意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集体,了解“回”的几中解释。

(1)掉转。

(2)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

(3)量词,指事情、动作的次数。

(4)回族。

(5)曲折环绕。

4.读句子,选择“回”在句中的准确意思。

句1:“回”是掉转的意思。

句2:“回”是回族的意思。

句3:“回”是量词,指事情的次数。

5.扩展练习。教师再举几个例子或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汉字一字多义的特点。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项内容。

“读读认认”是让学生认读八个表厨具名称的新词,从中认识九个生字。教学时可设计以下环节。

1.让学生借助拼音拼读生词,再让学生发现排列的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字跟偏旁有什么关系,了解字义。如:

灶:烧火做饭的用具,跟火有关。

铝锅:金属“铝”做的炊具。

漏勺:让食物留下,让汤或水从中漏掉的用具。

汤:跟水有关。

2.认读生字,指名说记字方法。

3.同桌互相检测识字情况。

4.识字展示。

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厨房的用具,看看是否都能说出用具的名称,再积累积累一些新词,学习新字,制作字卡、词卡,拿到班上展示。

“读读背背”是四类成语的积累。第一组是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第二组是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第三组是关于错误思想方法的成语,第四组是关于学习的成语。教学时,可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1.让学生自读这些成语,边读边想成语的意思。

2.在小组内读成语,互相正音,并交流自己理解的成语,提出不懂的成语。

3.分组比赛读成语。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背成语,在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成语。

(1)成语接龙比赛。

(2)猜成语:老师说意思让学生猜;同学互说互猜成语。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自我保护”。教材给出四幅图,提示了故事的开头。交际的关键是先看懂图意,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该怎么办。可设计下面的情境。

情境一:小组合作表演故事的开头。

1.观察图画内容,弄明白四幅图连起来说的是什么事。

2.根据图画内容,小组合作表演故事的开头。

情境二:续编故事。

1.如果让你扮演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怎样把故事编下去呢?

2.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

情境三:交际表演。

1.选择较合理的想法,小组合作把故事编完整。编时注意:

(1)小朋友如果真的认识这位叔叔,确实是爸爸的朋友,他该怎么办呢?(礼貌待人)

(2)小朋友如果不认识这位叔叔,他该怎么办呢?(自我保护)

2.各小组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合作续编的故事。

3.小组互相评价,评出最佳合作奖。

情境四:感悟故事。

1.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什么?把你的体会说给大家听听。

2.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1)怎样有礼貌地接待客人?

(2)怎样对待陌生人?怎样自我保护?

口语交际之后,做“画画写写”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定,目的是学生用画、写结合的形式,练习表达,提高写话的兴趣。写好之后,相互展示和交流。

展示台

这次展示台,设计了两方面的展示内容:一是“填字游戏”的展示;一是谜语展示。可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有关的准备,鼓励学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领。

(一)填字游戏

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把词语补充完整。

2.让学生自己设计填字卡片。

3.分小组合作完成填字游戏。

4.填好后横向读一读词语,再竖着读一读填好的字(新世纪我能行),说说发现了什么。

(二)谜语展示

1.展示自己收集的谜语。

2.小组互猜谜语。

3.集体猜谜语比赛。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从故事来看,即使是孔子那样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即使是两个孩童,也有着可贵的认识自然,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但是,仅仅把文章理解为用两个孩童衬出孔子不是全知全能的,用他们来笑这一点,似乎还有些浅显。孔子的不决,也可看做是其特殊的教育方法。他没有草率的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答案,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更能体现孔子作为大教育家的特殊教育思想。孩童的笑,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行为,恰是孩子天真的体现,更显孔子的伟大之处。

学情分析:

在前几篇文言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能够比较顺利的解决文中字词句的问题。个别存在困难的字词句,通过合作,应该能够比较顺利解决。

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可能只会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去读,缺乏对内容的深刻理解,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对文中争论的问题进行探究。

过程与方法:合作、交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合作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文中受到启示,敢于在学习、生活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文本内容。

难点:提高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认识两小儿和孔子可贵的精神。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完成学案

(一)导入

孔子在中国的地位已经不用我多说了,不管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多少个伟大都不为过。可就是这样一个门人三千,学识渊博,被众人所推崇的大学问家,也有答不上了的问题,而为难他的人却是两个小毛孩儿。那这两个小毛孩儿究竟提出了什么样问题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二)文常,关于《列子》

(三)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纠正字词发音

2、 请同学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斗盂沧为孰为汝知

3、 自读课文,能流利朗读

4、齐读

(四)理解文意

1、 根据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纠正学案,提出疑问

2、 四人小组间交流,尝试解决疑难字词句

3、 全班交流,解决疑难,必要时,教师做补充

4、 请同学翻译重点字词及全文

5、 齐读文章,教师评价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读得都非常流利,可是总觉得缺点什么,你觉得缺什么呢?(情感)

(五)诵读训练

1、现在请同学们仔细揣摩文章中的每一句对话和叙述,说说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速去读,为什么?边自读,边揣摩。

总的说来,孩子的语气以天真、自信、要强为主,语速根据语言内容有快慢之分。叙述部分语速适中,一体现孔子好奇,一体现思考之后无奈也不能决的情景。

2、学生范读

3、齐读

4、读背课文

(六)课文分析

1、讨论、交流下面几个问题:

1)两小儿争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2)儿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出发、根据怎样的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一个从视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得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出发,根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得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结论。在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很不够的情况下两小儿的争辩是得不到统一结论的,但正是如此,才更能体现两小儿身上的可贵之处,你发现了吗?说说看!表现了两小儿对自然现象进行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古人从多角度认识自然的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4)你能从“孔子不能决也”中读出哪些背后信息?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一个人即使知识广博,也有许多不知道的东西。说明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孔子很明智,不轻易否定任何一个孩子的结论,见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智慧了。

(七)小结

1)你认为两人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2)列子中对待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多角度理解本文。

附:板书

两小儿辩日

问题--太阳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

结论--日出近,正午远--视觉

日出远,正午近--感觉

实质--两小儿:探求、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不知为不知”、保护孩子的求知欲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xiaoyuan/1qpp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