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生活经验 >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及看中医的注意事项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及看中医的注意事项

中医学是整体医学而不是局部医学,是动态医学而不是静态医学,是功能态医学而不是形态(解剖)医学,因而有着自身独特的诊治及预防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及看中医的注意事项

诊断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过程。医学诊断是医生的认知活动过程。不同的医学诊断活动,有着各自不同的诊断依据、原理和方法。

(一)中医认识疾病发展的基本理论模型

1.“邪正相争最基本的病变发展演变规律

正常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变之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一切抗病因子和因素的总和,邪气是一切致病因子和因素的概称。

“邪正相争导致出现“邪正盛衰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可出现:正胜邪退,则病愈,或病情渐轻,向愈;邪盛正衰,则病重,或病情渐重,恶化。

2.阴阳失调常人变为病人的关键

正常之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变之时,人的阴阳失衡而出现阴阳盛衰,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3.气机逆乱病变之人气机(功能)运行的状态及其规律

正常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有序,升清降浊,气血条畅,五脏六腑通泰,四肢百骸得养,内外整体和谐,使得“阴平阳秘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变之时,气机的升降出入紊乱甚而逆乱,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毒邪内积;五脏六腑不调,四肢百骸失养,内外整体不和,则病变由生。

(二)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以人体“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为依据和信息源

中医诊察了解疾病,可以不打开人体,不依赖解剖学知识和现代仪器,仅用望、闻、问、切“四诊,靠医者的感觉器官,就能从人体外部获知人体内部变化的信息,进而查知其内部变化。

中医应用望、闻、问、切方法收集到的信息,就是从整体入手,收集和辨别人“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信息。如是,“藏象就成为中医诊察了解、分析疾病的最基本的信息依据和来源。

2.“藏象是人整体生命活动的具体反应信息

中医理论认为“藏于内之脏,必有形于外之象,“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察外现之“象,即可知内在之“藏的变化。其原因和依据在于:

其一,人体以居于内的“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内连六腑、奇恒之腑,外连经脉、骨肉、皮毛,形成一个互为表里、如环无端、阴阳互根、气血流畅、内外互通的有机整体。

其二,人与外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内外互通。人体内外联系互动的生命活动过程,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过程,产生着大量的信息,发生着交流运动,形成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而表现于外,从人体外可征可知。

其三,对“藏于内而“现于外的`生命活体的“功能态信息进行辨别分析的方法,蕴含和运用了现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原理。

3.察“象知“藏是中医诊病的根本途径

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不以解剖学的还原分析为主,而是以整体综合性地收集分析“藏于内、象于外,“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藏象为依据。

察外现之“象而知内在之“藏,就是通过分辨“藏于内、形于外的人体“功能态信息,诊病变化。依据分辨“功能态信息诊病,其实质就是应用“生物信息学原理诊病。

4.“以常衡变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标准与参照方式

中医学认为,万事万物均由“阴阳构成,均有“常与“变。天、地、人、事之“常即为“阴平阳秘,天、地、人、事之“变即是“阴阳失衡,或“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甚则“阴阳离绝。因此,以“阴平阳秘所形成之“常,衡量评价评判“阴阳失衡所致之“变,即为中医诊病的基本标准与参照方式。

“常,即为常规、常理、常识、常量,具有相对性与广泛性。

“变,即为变化、改变、异常。细细分辨,又有“常中之变与“异常之变的不同。

5.“司外揣内与“见微知著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式

中医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藏象依据,通过察“象知“藏的根本途径,依据外在的“象,综合分析推知揣测内在之“藏的生理病理变化。

“司外,就是紧紧地全面地抓住并分析人体内在之“藏表现于外的“象;“揣内,就是依据外在之“象,全面分析推知揣测内在之“藏的状况。

“见微知著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揭示和反映出中医诊病整体分析的内在联系。中医认为,整体变化源于局部的变化,局部可显整体。这蕴涵着“生物全息的原理。如:全身的气血、经气的运行,可在某一些特定局部反映出来。如:脉象、舌象等。

6.整体诊察与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中医既把握住人的整体联系,又注意分部位诊察,以全面收集病情资料;既分别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诊察病情,又强调将望、闻、问、切四诊的认识合参,印证、校验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以确保诊察结论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三)看中医的注意事项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首要,包括望精神状态、望面部气色、望舌苔、望舌质、望唇甲等诸多方面,如果你在看中医前修饰了部位的本真颜色,则会影响最后的诊断效果,同样看中医前影响了其他三方面的诊断内容,也会导致误诊。因此,看中医前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宜化妆,就诊者眼睑有无肿胀、眼袋,口唇指甲颜色如何,有无颧红,精神怎样等都需要医生认真望诊,所以看病时一定要让中医师看到你的“本来面目,不要擦胭脂、抹口红、画眼圈、涂指甲油,以免掩盖病情。

二、不宜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喝牛奶、豆浆容易使舌苔变白腻;吃花生、瓜子、核桃等这些含脂肪多的食品也会使舌苔白腻;吃橄榄、乌梅、杨梅容易使舌苔变黑;喝咖啡、吃桔子和黄色食物令舌苔变黄。

三、不宜使用浓烈的物品,食物如葱、蒜、柑橘、口香糖、酒等,还有气味浓烈的护肤品或香水会掩盖病情;同样过热过冷的食物也会影响气血运行,脉搏增快,影响疾病的诊断。

四、不宜饭后就诊,饭后不但脉多洪缓,而且舌苔变薄,舌质变红,加上有些食物容易使舌苔变色,这样会导致医生误诊(最好是饭后1小时就诊为宜)。

五、不宜在激烈的体力活动后立即就诊,这时会影响医生切脉,掩盖疾病的其他表现。应该休息半小时左右,患者气血平静时才就诊。

六、不宜频繁更换医生,很多疾病的治疗需要一定时间,而频繁更换医生只会造成治疗的重复。一般的慢性疾病,如果治疗1—2个月后仍无明显效果,可以考虑另选大夫,但一定要将以往的病历保存好,以便让医生了解您的治疗情况。

七、不宜沿用过去的处方或别人的处方,有些人认为,这次病好了,可以把方子留着,以备将来症状再次出现时使用。如看到别人跟自己的病情类似,便将别人的处方拿来自己用。这都是不正确的。中医在诊病治病过程中,非常重视个体的体质差异,患病的原因、时间、地点、表现不同,药方都会不同。除非医生允许,请不要沿用以前的处方或他人处方。

结语: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看中医的注意事项这三大点都清楚了吧。我们自己在看中医的时候,一定要有问就答,不要说不完全,也不要吃过饭再看。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shenghuo/zlgx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