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者斋 >

范文 >节日庆典 >

广西中元节习俗

广西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这天有着许多各具特色的习俗,但是每个地方过习俗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下面由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广西中元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广西中元节习俗

  广西中元节习俗

1、祭祖

农历七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注意言行礼节,备好供品,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的治家本事;七月初八开始“接祖”,七月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七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七月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祭拜仪式、聚餐等。

七月十四,第一次祭拜时,往往是半夜起床,天蒙蒙亮全家就开始聚餐了。七月十五日为“送祖”日,当晚要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七月十六日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拖儿带女回娘家。

2、泼水饭

怀远、三岔、洛西、龙头等圩镇有外地来经商(迁居)的汉族还有七月十四晚泼水饭给野鬼的习惯,即入夜时,各家在门口烧几支香,烧几张纸钱,把水饭泼洒于地供野鬼享用,怀远外省商人多,各会馆凑集经费请鬼师打醮做道场泼水饭给野鬼。

七月节期间(初七至十四),农村有禁止小孩到河边游水洗凉之俗,意为怕被溺水死鬼抓去做替身。

3、放柚子灯祭河神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两日,有一个祭河神的习俗(晚上点了柚子灯放到河里),仪式大概进行2-3小时。为了祭祀河神,黄姚人用木板木条制作一个两米长、一米多宽、一米高五色纸糊成的装饰精美的小屋。在小纸屋里面插上蜡烛香之类的东西。

然后用绳子串连一个个柚子、排成几十米长的两串,在割平的柚子上插上蜡烛和香、纸旗让它漂在水面上。几个水性特好的年轻人一边游水,一边推送小纸屋拖动两条长长串的,每隔一尺穿一个柚子的成串柚子灯。晚上天黑下来,柚子灯从下游拉到上游,又从上游拉回下游,大约一个多小时,活动才结束。放柚子灯活动连续举行两个晚上才算结束。这项民间活动千百年来从无间断。

4、吃鸭子

在这个日子里,吃鸭子成了广西人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据说,广西人的祖先认为,每年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正是它们长大成熟的时期,肉肥而美。而七月半这一天,鬼门大开,许多的鬼魂涌入阳间,为了防止孤魂饿鬼伤害生者,肥美的鸭子就成了最好的祭品。

这个节,黄姚人还在习惯包粽子。此时,到黄姚来旅游的`人还能品尝到一种美食叫做“落水狗”的灰水糍。

5、烧包

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七月半,鬼乱窜。”除了在家里、祖庙摆祭品祭祀祖先,广西大多人还要到外面祭祀鬼魂,在给祖先的祭品上写上祖先的名字,另附“大鬼小鬼,同名同姓,你莫(不要)来抢”等字样,还会准备一些冥币烧给孤魂野鬼。

6、连续三天宴请宾客

在广西来宾、百色等地,除了春节,中元节就算是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在祭祀之余,还把中元节作为宴请宾客、合家团圆的好日子。为了让宾客吃得更开心,不少人还会提前一个星期左右开始磨面做饼、蒸馍,做芝麻糖等。

据悉,在广西来宾,中元节宴请是一种习俗,有的家里还会连续三天宴请亲朋,宴请的人越多,家里越热闹,人们就越高兴越自豪。

  潮汕中元节习俗

1、恤孤

潮汕民间俗称此节为“七月半”,围绕此日为中心各地各选取不同日子、时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恤孤”活动,祭拜的对象是死前没有家属、死后没人奉祀的无主鬼魂之类群体,所以叫做“施孤”。

在潮语土话中,称“施”音为“薛”,比如词汇“闪失”等发音就是如此,因此时至今日,民间称呼“薛孤”的发音词语其实正是指这项祭祀活动。

2、祭拜祖先

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粿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粿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

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做七样棵晶

惠来县中元节要做七样棵晶:新妇仔、荷叶包、三角楼、六角楼、鸡规团、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

潮安中元节也制作多种果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果”,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

4、拖死鬼

“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这种民俗显然是一种迷信活动,但民间信者不少。除了七月,其他月份也有人请神巫“拖死鬼”。

5、放焰口

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当法师高坐祭台之上,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一帮僧众诵念经文后,便将座边一盘盘面桃子及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便称为“放焰口”。“焰口”传说是印度的一种饿鬼的名称。这种鬼喉头细如针孔,常出口喷火焰。法师诵经是使他们的喉头放开扩大,才能咽得下食物。

6、游灯

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不过,七月十五给人们认为是“鬼节”,因此这一夜,大人不准孩子在附近游玩至深夜,而且要早点睡觉,这样,在游灯戏乐上,不免披上一层灰色的阴影。

7、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于是,孩子们常喜欢悄悄跑到别家门口偷割“稻谷”,并常因此而引起家长们的争吵和动武。清乾隆《普宁县志》载该县中元节“至夜插香列烛于路”、“农民插竹挂纸钱于田中以祈谷”。七月半正值水稻扬花季节,此俗或许是农民祭稻谷之神,或许是祈鬼灵以助农事。

  中元节为什么要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也是祭祖节,祭品不能用鸡做供品,因为鸡的爪子往后刨,会把给祖宗送去的钱物都给刨出来,后辈的心意就传不到祖宗那里,所以就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为什么派鸭子作为祭祀的使者?因为去“阴间”要渡河,河上仅有一座奈何桥,“使者”太多,桥上拥挤,而鸭子则可以带着给祖宗的祭品游到对岸,所以在中元节当天的祭祀品以鸭子为主。祭祀仪式完毕后,剩下的鸭子,人们就“散福”了,所以留传下来中元节吃鸭子习俗。

也有人说,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相传古代北方人攻打南方,遇江,久不能渡,持续到七月中旬还没有攻下,北方人就以杀鸭子吃为意头,祈求能适应水性,也有提前过年的意思。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人们一到中元节、“鬼节”就吃鸭子。

后来,则被不同地方的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传说,大体上就是驱魔辟邪之意。“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鬼节”其实是一种灵魂崇拜。在这一天,人们烧香祭祀祖先,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也趁此机会与家人团聚。在这一天吃鸭子,还有一种靠谱的说法是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买上10只的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鸭子可以吃在田里掉落的谷子和小动物,从而降低成本。在种第二季稻谷的时候,农民们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

每年的四月初是养殖鸭子的好时节,而到了七月底、八月初,正是鸭子长大成熟的时期,肉馅肥美。这时后用鸭子来祭拜祖先和驱赶孤魂野鬼便是最佳食物。也有人认为,由于季节的原因,这时候吃鸭子能祛除肝火、防秋燥。

另外鸭肉适用于体内有热、上火的人食用,发低热、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和水肿的人,食之更佳。同时适宜营养不良,产后病后体虚、盗汗、遗精、妇女月经少、咽干口渴者食用。

鸭的品种选择也有讲究,北京烤鸭好吃,可它的脂肪含量高达40%,太油腻,夏天不宜食用。最好选用比较瘦的湖鸭、青头鸭(头上的羽毛是青绿色的),一来油少,二来利水化湿作用强。

“鸡肉汤,鸭肉味”,夏季在食用鸭肉时最好炖食,不但味道好,而且最滋补。鸭肉与火腿、海参共炖,善补五脏之阴;鸭肉同糯米煮粥,有养胃、补血、生津之功。鸭同海带炖食,能软化血管、降低血压,可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

鸭虽营养丰富,但食用时也得注意:鸭肉为多脂肪食物,不宜多食。尤其是肥胖、动脉硬化者应少食。感冒患者不宜食用。感冒者应食辛散发表食物,而鸭肉滋补恋邪,可使感冒缠绵难愈。慢性肠炎者慎用,因鸭肉味甘咸、滑利下趋,加之富含油脂,食之可使肠炎泄泻加重。

标签: 中元节 习俗 广西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xuezhezhai.com/fw/jieriqingdian/jrov1.html